FX168財經報社(亞太)訊 隨着中國建築活動減少,消費者購買更便宜、不健康的餐食,加上工廠和農場投資於自動化,一種新的財政挑戰正在出現:該國的肥胖率可能會迅速上升,增加醫療成本。
醫生和學者表示,城市中的工作壓力、長時間工作和飲食不良正在成為高風險因素,而在農村地區,農活變得不再需要大量體力勞動,加之醫療保健不足,導致肥胖問題的篩查和治療不力。
中國正面臨雙重挑戰,這兩個因素加劇了肥胖問題:在一個以技術創新為支撐的現代化經濟中,更多的工作變得靜態或需要長時間坐着,而經濟增長的持續放緩迫使人們采用更便宜的不健康飲食。
例如,隨着住房和基礎設施的豐富,近年來數百萬工人已經從建築和制造業轉向網約車或外賣配送工作。
在通縮環境下,消費者傾向於選擇更便宜的餐食,這些餐食可能不健康。父母減少遊泳或其他體育課程。根據Daxue Consulting的數據,中國的快餐市場預計到2025年將達到1.8萬億元人民幣(約2538.5億美元),而2017年為8920億元人民幣。
“經濟衰退往往會導致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外交關系委員會全球健康高級研究員Yanzhong Huang表示,“飲食習慣可能變得不規律,社交活動可能減少。”
“這些日常生活的改變可能導致肥胖發生率增加,從而引發糖尿病,”他說,並預計肥胖率將繼續“指數級上升”,對醫療系統造成負擔。
7月,國家衛生健康委醫療應急司司長郭燕紅表示,肥胖和超重人群構成了“重大公共健康問題”。
新華社報道,該月中國超過一半的成年人屬於肥胖或超重,超過世界衛生組織提供的37%的估計數據。
BMC Public Health的研究預計,因肥胖相關治療的費用到2030年將上升到健康預算的22%,即4180億元人民幣,而2022年為8%。該估計為“保守”,未考慮醫療費用的上漲。
這將進一步加重負債累累的地方政府的壓力,減少中國將資源投入到更具生產力領域以刺激增長的能力。
宣傳活動
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及其他15個政府部門在7月啟動了反肥胖的公共宣傳活動。該活動將持續三年,圍繞八個口號開展:“終身承諾、積極監測、均衡飲食、身體活動、良好睡眠、合理目標和家庭行動”。
健康指南在7月分發到中小學,呼籲定期篩查、每日運動、雇用營養師並實施健康飲食習慣——包括降低鹽、油和糖的攝入。
世界衛生組織將超重定義為體質指數(BMI)為25或以上,而肥胖的BMI閾值為30。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中國的肥胖率為8%,高於鄰國日本和韓國,但遠低於美國的42%。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肥胖問題在中國相對較新,中國在1960年代經曆過廣泛的饑荒。
“中國產生了流行病學轉變,導致與營養不足相關的疾病轉變為不健康飲食和久坐生活方式所引發的疾病增加,”位於西雅圖的RTI International健康政策分析師Christina Meyer表示。
結構性因素
醫生表示,隨着消費者和工人適應在快速城市化的經濟中發生的結構性變化,許多超重的中國人可能會越過肥胖的門檻。
“經濟衰退可能導致低質量食品消費的增加,比如快餐,由於收入下降,”韓國成均館大學經濟學家Jun Sung Kim表示,“這可能進一步導致肥胖。”
中國近期推動的城市化率提升特別令人擔憂,因為其“996”文化,即每周工作六天,每天12小時。
北京萊佛士醫院的全科醫生Pui Kie Su表示,一些患者報告稱,他們通過吃東西來“緩解”工作壓力。
中國的肥胖率數據顯示,2022年男孩肥胖率跳升至15.2%,而1990年為1.3%,雖然低於美國的22%,但高於日本的6%、英國和加拿大的12%以及印度的4%。女孩的肥胖率從1990年的0.6%上升到2022年的7.7%。
青島大學營養學首席教授Li Duo表示,許多學生在學校門口或回家的路上購買的零食通常含鹽、糖和油過多。
Li還表示,政府應該“進一步與食品公司、學校、社區和零售商溝通”關於垃圾食品或甜飲料引發的肥胖風險。“中國應該禁止在學校內銷售垃圾食品和含糖飲料,學校周圍一定距離內也應無垃圾食品店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