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X168財經報社(亞太)訊 彭博社報道,隨着中國經濟增長目標面臨的威脅越來越大,該國正在嘗試通過刺激需求來提振經濟的新模式,並打破長期以來的做法。問題在於,中國采取更具擴張性政策在各省實際上被抵消了,因為各省正處於全面緊縮政策的狀態。
(來源:Bloomberg)
中國將今年特別主權債券發行所得的很大一部分用於補貼購買新設備的家庭和企業,以刺激需求,這是以前從未發生過的事情。過往,刺激增長的首選方式是投資於道路、鐵路或工業園區等,其中大部分是由省級政府完成的。
高盛集團經濟學家Lisheng Wang表示,這是“政策制定者放松政策的重點略微轉向需求側的信號,財政支出和基礎設施投資之間的聯系可能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減弱”。
許多經濟學家一直在呼籲這種轉變,他們認為,只有加大赤字支出(旨在提振消費,而不是國家的強大產業)才能將經濟從通貨緊縮陷阱中拉出來,並確保其以5%左右的目標速度擴張。
彭博社寫道:“本周,中國有機會釋放更多財政火力,屆時最高立法者將齊聚一堂,這是2024年最後一次宣布額外發債的機會之一。官員們2023年也曾利用類似的會議在年中調整預算,允許更多赤字支出。”
不過,尚不清楚首都謹慎的政策轉變是否足以抵消地方層面的不利影響。這是因為地方政府的支出曾經是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而現在他們正專注於削減危險的債務負擔。
中國各省正在發行新的專項債券,這些債券本應用於有望產生回報的投資,但發行速度卻是2021年以來最慢的,遠遠未達到其配額,因為目前中國的基礎設施已經飽和,合適的項目卻很少。
與此同時,由於房地產市場低迷和整體經濟放緩,他們的收入受到擠壓,無法滿足日常支出需求,如支付工資,而工資是由稅收來支付的。許多地方政府采取了拖延支付承包商款項、處以高額罰款和向公司收取數十年前的稅款等措施。
(來源:Bloomberg)
野村控股公司經濟學家Lu Ting在報告中寫道,這些舉措表明中國地方政府已成為經濟的“攫取者,這可能是第二波經濟衝擊的推動力,可能會破壞中國成功故事的基礎。”
以湖南省中部城市嶽陽為例,有關部門近期提出“壓縮”專項債券發行規模,並“限量發售”。他們正忙於執行中國對所謂“隱性債務”的打擊措施。中國地方政府過去曾利用這些債務來刺激經濟增長。為實現表外借貸而設立的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已連續三季出現淨融資流出。
在此背景下,中國方面在通過赤字支出推動增長方面必須承擔更多的負擔。
7月份,中國將1萬億元人民幣,約合1410億美元專項債券的近1/3用於鼓勵購買更環保、更智能設備的現有計劃。該計劃將新車購買者的補貼增加了一倍,目前電動汽車補貼最高可達2萬元人民幣。
該計劃立即產生了效果,隨着該計劃在全國範圍內推廣,8月下半月的申請人數增長了約24%。據彭博經濟研究所估計,該計劃可能推動約占國內生產總值1.5%的消費和投資。
(來源:Bloomberg)
關於以更可持續的方式刺激消費的想法有很多,像是加強中國的社會保障網、改善農民工的公共服務、或在人口減少時通過經濟援助鼓勵生育等。
但目前,包括地方政府在內的總體公共支出正在縮減,而不是增長。2024年前七個月,公共支出收縮了約2%。
曾任財政部經濟研究所所長的Jia Kang表示:“必須加強財政政策以穩定經濟。今年應該考慮增加預算赤字或額外發行特別主權債券。”
除了可能增加中央政府支出外,還有跡象表明中國方面可能正在放松對各省借貸和支出的一些限制。舉例而言,為阻止房地產市場崩潰,政府部門正在考慮讓地方政府發行特別債券,用於購買未售出的房屋。
一些經濟學家認為,中國方面應該利用自己的借款向地方政府轉移更多現金,幫助緩解預算緊縮問題並修複資產負債表,而不是將其花在傳統基礎設施等低效的刺激上。
“高層領導考慮的不僅僅是經濟增長,”法國巴黎銀行首席中國經濟學家Jacqueline Rong表示。“安全和風險防範是另外兩大問題,在這三者之間取得平衡非常具有挑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