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X168財經報社(北美)訊 彭博社分析文章表示,中國11萬億美元政府債券市場的投資者對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從未如此悲觀,市場開始出現大舉押注中國將出現與上世紀90年代日本類似的通貨緊縮螺旋。
盡管中國政府宣布一系列經濟刺激措施,但中國10年期主權債券收益率近幾周跌至曆史最低水平,與美國同類債券收益率差距達到前所未有的300個基點。此次暴跌導致中國債券收益率遠低於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和新冠疫情期間的水平,凸顯出人們日益擔心政策制定者無法阻止中國陷入可能持續數十年的經濟低迷。
(來源:Bloomberg)
如果債券市場預測正確,其影響將是深遠的。長期通貨緊縮將阻礙世界最大的經濟增長引擎之一,給中國社會穩定帶來新的壓力,並加劇資本外流。2023年年底,資本外流導致中國金融市場出現創紀錄的外逃現象。
投資者對日本化風險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中國10家最大的券商均對鄰國日本的失落幾十年進行了研究。以比較兩國經濟而聞名的經濟學家顧朝林表示,中國企業和智庫曾與他聯系,請他分享自己的觀點。高盛集團本周表示,日本的案例為中國股市投資者提供了“寶貴的策略”,他們正因近十年來最糟糕的開局而感到不安。
盡管還不能確定中國是否會重現泡沫破滅後的日本,但相似之處卻不容忽視。兩國都遭遇了房地產崩盤、私人投資疲軟、消費不振、債務負擔過重以及人口迅速老齡化。即便是那些將中國經濟管控得更緊作為樂觀理由的投資者也擔心,官員們沒有采取更有力的行動。日本的一個明顯教訓是:當局越是拖延消除投資者、消費者和企業的悲觀情緒,恢複經濟增長就越困難。
“如果不加以糾正,這種惡性循環將會越來越嚴重,” abrdn Plc駐新加坡的投資總監Xin-Yao Ng表示,該公司管理着全球4940億美元的資產。“日本的教訓有心理因素,這種情況持續的時間越長,企業和消費者信心就會越弱。”
進入2025年,中國市場已處於危險之中。隨着基準10年期國債收益率首次跌破1.6%,專家們提出了收益率接近於零的曾經不可想象的前景。今年前四個交易日,滬深300指數下跌3.5%,而離岸人民幣交易價格接近曆史低點——促使當局本周抑制跌勢。
(來源:Bloomberg)
野村綜合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辜朝明表示:“債券市場已經在告訴中國人,你們正陷入資產負債表衰退。”他推廣“資產負債表衰退”這一術語是為了解釋日本長期以來與通貨緊縮作鬥爭,即當大量企業和家庭減少債務並同時增加儲蓄時,就會發生這種情況,從而導致經濟活動迅速下滑。
中國政府並非沒有采取行動。自2024年9月底以來推出的全面刺激計劃為陷入困境的經濟提供了一線生機,中國領導層相信,該國已經實現了2024年5%左右的增長目標。今年,高層官員承諾增加財政支出,並將刺激內需作為首要任務。有人說,經濟放緩是中國轉型為由高科技產業驅動的發達經濟體的必要條件,擺脫過去依賴債務的模式。
問題在於,迄今為止的政策措施還遠不足以扭轉物價下跌的趨勢,消費者信心疲軟、房地產危機、不確定的商業環境等因素共同抑制了通脹。周四(1月9日)公布的數據可能顯示,12月份消費者價格增長仍接近於零,而生產者價格則繼續下滑。GDP平減指數——衡量整個經濟價格的最廣泛指標——正處於本世紀最長的通貨緊縮時期。
可以肯定的是,並不是所有人都接受資產負債表的警告,他們指出,當今中國與上世紀90年代末的日本存在巨大差異,尤其是中國的平均收入較低——這為其提供了更大的增長空間。
安盛投資管理公司經濟學家Wang Yingrui表示,家庭和企業支出減少僅表明中國出現了“部分資產負債表衰退”。她表示,中央政府的支出能力至少目前有助於彌補這些缺陷。
彭博經濟學家David Qu表示,刺激措施的累積和房地產市場可能觸底,可能使經濟在2026年反彈。他補充說,房地產行業對經濟的拖累可能會減輕,而電動汽車等新興產業將發揮更大的作用。
無論人們持何種觀點,日本在1990年至2010年“失去的幾十年”的命運都為中國資產的投資者敲響了警鍾。
日經225指數在此期間下跌70%以上,隨着債務權益比的膨脹,銀行和企業的痛苦也隨之加劇。該指數用30多年時間才恢複到1989年的峰值,而去年實現這一壯舉,是在經曆了長期的超常貨幣刺激、公司治理模式轉變以及期待已久的通脹複蘇之後實現的。
1990年,日本10年期國債收益率達到8%以上的峰值,隨後在2010年代中期開始長期下滑至零以下。目前收益率約為1%。超低收益率是通貨緊縮的標誌,因為投資者押注央行將維持低利率以重振國內需求。
中國市場也出現了同樣的走勢。2013年,中國10年期債券收益率略低於5%,但周一跌至1.6%以下。滬深300指數目前比2021年2月創下的高點低30%以上。
這與美國國債市場和其他市場的狀況形成了鮮明對比,在這些市場中,人們對唐納德·特朗普就職後通脹環境加劇的預期推高了收益率。
(來源:Bloomberg)
但日本化——如果真的發生——也會為投資者創造機會。中國券商海通證券在去年發布的幾份報告中研究了日本失落幾十年的贏家,指出投資機會包括高股息股票、有增長空間的科技公司和收入來源多樣化的出口商。
廣州九元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合夥人Max Dong表示,在對日本進行研究後,他的公司已從股息股中獲利。他補充說,在央行9月宣布刺激計劃後,他的基金已轉向芯片制造商,因為他們相信中國可以避免走上與日本相同的道路。
一些投資者,比如資深新興市場投資者馬克·莫比烏斯,認為中國有辦法避免重蹈日本的覆轍。他說:“由於政府對經濟擁有超強的控制力,他們有能力實施旨在減少甚至消除許多負面因素的金融措施。”
然而,時間對中國來說已經不多了,分析人士表示,北京需要迅速從鄰國的弊病中吸取教訓。一個常見的建議是,當局要重振整個經濟的活力,鼓勵人們消費——鑒於目前的信心危機,這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Monex Group Inc.專家董事Jesper Koll幾十年來一直在研究日本,他表示,只有當決策者“最終開始直接將資金轉移到人民的口袋里”,而不是將資金投入基礎設施和企業時,日本經濟才開始出現積極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