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X168財經報社(香港)訊 業內人士告訴美國全國廣播公司財經頻道(CNBC),由於對大規模供應鏈危機的恐慌,零售商和制造商都在過度訂購或過早下訂單,這使情況變得更糟。
(來源:Bloomberg)
“突然之間,零售商和制造商因為這些供應鏈問題而過度訂購,這實際上只會導致更糟糕的情況,”供應鏈技術公司Quincus的首席執行官Jonathan Savoir周一在CNBC的“亞洲Squawk Box”節目中表示。
今年,世界各地的供應鏈都受到了大規模中斷的打擊,從集裝箱短缺到洪水和Covid-19感染導致港口關閉。隨着各經濟體在疫情最嚴重時期後重新開放,需求急劇上升,情況變得更糟。
中國大陸和歐洲的能源危機是影響航運業的最新因素。中國的電力危機造成了大範圍的供電中斷,地方政府下令許多工廠停電。歐洲也在努力解決嚴重的天然氣短缺問題。
然而,Savoir說,零售商庫存過剩的情況導致了更大的產能緊縮,並導致了他所說的“長鞭效應”。這個術語描述的是,零售層面上的需求的微小變化會逐步導致需求的較大變動,從而影響批發商、分銷商和制造商,原材料供應商受到的衝擊最大。這種影響的最終結果可能包括扭曲的需求預測和未完成的訂單。
加拿大皇家銀行財富管理公司(RBC Wealth Management)在10月15日的一份報告中也指出了類似的問題。
“由於問題是眾所周知的,現在原材料、零部件和成品的訂單都比平時提前下了,這就延長了排隊的時間,造成了惡性循環。”該公司在通知中說。
隨着假期的臨近,供應鏈行業的人士警告稱,由於高需求低供應,商品可能會出現短缺,或者價格會飆升。
供應鏈危機預計將打擊全球經濟增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上周下調了其全球增長預測。報告指出,發達經濟體的供應鏈中斷是原因之一。
“瓶頸不太可能在一夜之間消失,”加拿大皇家銀行財富管理公司(RBC Wealth Management)寫道。
該公司的數據分析團隊RBC Elements在9月份進行了一項研究,發現其監測的主要港口中,有77%的港口周轉時間“異常長”,而且全球供應鏈整體問題“明顯惡化”。
然而,穆迪分析(Moody 's Analytics)的Tim Uy等專家表示,供應鏈問題“在好轉之前會變得更糟。”
Uy在上周一的一份報告中表示:“隨着全球經濟複蘇繼續積聚動力,越來越明顯的是,供應鏈中斷將如何阻礙全球經濟複蘇。目前,供應鏈中斷正出現在每個角落。”
“邊境控制和流動限制,全球疫苗通行證的缺乏,以及國內被抑制的需求,這些因素結合在一起,構成了一場完美的風暴,全球生產將受到阻礙,因為配送不能及時完成,成本和價格將上升,全球GDP增長將不會如此強勁,”
“供應可能會在一段時間內追趕上來,特別是在供應鏈的每一個環節都存在瓶頸的情況下——勞動力,當然如上所述,還有集裝箱、航運、港口、卡車、鐵路、航空和倉庫。”
供應鏈危機打擊增長
隨着經濟複蘇,供應鏈危機已成為各國政府目前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厭倦了新冠肺炎的民眾渴望再次消費,但他們發現商品要麼沒有,要麼貴得多。
這個問題在聖誕節前也變得越來越嚴重。上周,白宮官員對路透社表示,由於拜登政府試圖緩解港口的封鎖,美國人可能會在這個節日季面臨更高的價格和更少的貨架。
由於供應鏈問題,中國和歐洲也面臨增長問題。周一,中國公布第三季度GDP較上季度增長4.9%,令人失望。9月份工業活動增幅低於預期(比路透社預期的4.5%低3.1%),供應鏈問題導致了經濟活動放緩。
“由於新冠疫情,供應鏈中斷,制造業受到嚴重打擊,2021年第三季度部分港口業務受到打擊,芯片短缺在該季度繼續存在。”荷蘭國際集團(ING)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Iris Pang周一指出。
【廣告】掃碼加入“高勝率訓練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