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亞洲各國貿易關系正在發生根本性的變化:買的更少,賣的更多
繁簡切換

FX168財經網>國際>正文

中國與亞洲各國貿易關系正在發生根本性的變化:買的更少,賣的更多

文 / 第三方供稿 來源:第三方供稿

日經的專欄文章說,亞洲各國與中國的貿易關系正在發生結構性轉變。在過去三年中,該地區大多數經濟體對中國的出口占其整體出口的比重不斷下降,而與此同時,從中國進口的比重卻在不斷上升。

12 月,美國超過中國大陸,成為韓國和台灣的第一大出口目的地。總體而言,與 2021 年 4 月 22% 的峰值相比,2 月份這一地區對華出口份額下降至 17.9%。

下降的不僅僅是亞洲出口到中國的份額,實際發貨量也在下降。例如,在截至 2 月份的 12 個月中,亞洲地區向中國出口了 7180 億美元。而在截至 2022 年 3 月的一年中,這一數字達到了 8410 億美元的峰值。

對華出口下降似乎有兩個原因。

首先,在美國持續施壓要求脫鉤的情況下,供應鏈正在多元化,遠離中國。這降低了以中國為中心的加工貿易。在1月至3月的季度中,中國為滿足其他地區的最終需求而轉口的亞洲進口產品僅占總量的25.3%,而2015年這一比例為41.4%。

其次,中國的國內需求一直在減弱,從而拖累了亞洲其他國家對中國的出口。這與其說是中國消費者的問題,不如說是在中國房地產市場長期低迷的情況下,中國企業尤其是房地產企業的需求受到抑制。

在東南亞,這些趨勢有兩個例外。

中國在越南加工出口中所占的份額一直在上升,這表明越南正在成為一個新的裝配中心,與中國的融合也在加強。印尼對中國的出口也在增加,主要是鎳、鐵和鋼,因為中國公司在雅加達擺脫未加工礦產品出口的戰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包括與電動汽車電池相關的投資。

盡管中國從其他亞洲國家的進口在減少,但向這些國家的出口卻在增加。去年,此類出口占中國整體出口的近32%,高於2015年的28.2%。

對於越南等國來說,這部分反映了貿易轉移,因為中國出口了更多的中間產品,這些產品在越南組裝,然後再出口到西方的最終市場。

但這也是中國政府有意識的貿易戰略的一部分,即由於美國和歐洲對中國工業產能過剩導致出口激增的審查力度加大,中國將出口轉向亞洲、非洲和前蘇聯的新市場。

亞洲與中國政府貿易關系的這種轉變意味着,許多亞洲國家現在對中國的貿易順差大大減少,甚至貿易逆差不斷擴大。

我們認為,這些趨勢並非曇花一現,很可能會持續下去。

跨國公司希望進一步實現供應鏈多元化,遠離中國,這將減緩以中國為中心的加工貿易。由於中國經濟面臨結構性挑戰和地緣政治阻力,中期增長放緩和投資減少可能會進一步減緩中國對亞洲出口的吸收。

此外,美國正在加強對中國企業規避關稅和貿易限制戰略的審查,並可能尋求堵塞允許企業通過墨西哥和越南等第三國銷售產品的漏洞。

這意味着中國將繼續尋找新的出口市場。由於中國後院的國家經濟增長強勁,亞洲市場顯然是一個目的地。

這對亞洲意味着什麼?

目前,亞洲的出口正處於周期性恢複增長的軌道上。由於人工智能應用的需求不斷增長,半導體行業的周期也在不斷改善,預計這種情況將持續下去。

然而,地緣經濟分化和中國角色的轉變將產生一些中期影響。

首先,如果中國進口需求的穩定增長比過去放緩,那麼大多數亞洲經濟體也需要尋找新的出口市場,實現貿易夥伴多元化,以保持自身出口增長的步伐。這可能會導致加強尋求新的雙邊和多邊貿易協定。

其次,地區的公司需要為來自中國的更大競爭做好準備,不僅是在新的出口市場,在國內也是如此。例如,中國正在向韓國出口更多的化學品和汽車,向泰國出口汽車,向印度出口化學品、鋼鐵和鋁。這加劇了對本地制造商的競爭,並可能成為貿易摩擦的根源。

第三,隨着跨國公司尋找新的地域來轉移供應鏈,這將產生一些贏家。除越南外,早期證據表明,印度和馬來西亞是電子行業的潛在受益者。然而,各國政府需要努力吸引投資興趣,改善國內經商環境。

自 2001 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亞洲從中國的崛起中直接或間接地受益匪淺。現在,亞洲與中國的貿易關系似乎正在發生結構性變化。

現在是決策者和企業認識到這一變化並適應新經濟秩序的時候了。

作者Sonal Varma 是野村集團除日本以外的亞洲地區首席經濟學家。

分享
掌握最新全球資訊,下載FX168財經APP

相關文章

48小時/周排行

最熱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