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X168財經報社(歐洲)訊 特朗普贏得美國大選後,美國對中國的關稅增加風險加劇——但高盛認為,中國可能不是唯一面臨這一困境的亞洲國家。
高盛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Andrew Tilton在最近的一份報告中表示,盡管特朗普政府上台以來美國對中國的雙邊貿易逆差有所減少,但與其他亞洲出口國的逆差大幅增加,可能會受到更多關注。
他指出:“由於特朗普及其一些可能的任命人關注減少雙邊逆差,存在一種‘打地鼠’式的風險,逐漸增加的雙邊逆差可能最終會促使美國對其他亞洲經濟體加征關稅。”
關稅是一種對進口商品征收的稅,但不是由出口國支付的。因此,美國的關稅將由尋求將產品進口到美國的公司支付,從而增加其成本。
Tilton觀察到:“韓國、台灣地區,尤其是越南在對美貿易中獲得了大量收益。”他補充說,韓國和台灣地區的地位反映了它們在半導體供應鏈中的“優越地位”,而越南則受益於從中國轉移的貿易。
據悉,2023年韓國對美貿易順差達到創紀錄的444億美元,是對美貿易順差最大的國家,汽車出口占對美出口總額的近30%。
2024年第一季度,台灣對美國的出口達到創紀錄的246億美元,同比增長57.9%,其中信息技術和音視頻產品的出口增長最大。與此同時,越南今年1月至9月間的對美貿易順差為900億美元。
高盛還指出,印度和日本也對美國有貿易順差,日本的順差相對穩定,而印度的順差近年來適度增加。
Tilton預計,這些亞洲貿易夥伴未來可能會通過各種方式降低這些順差並“轉移注意力”,例如盡可能將進口轉向美國。
巴克萊銀行分析師在周五的報告中寫道:“貿易政策將是特朗普在其第二任期內對新興亞洲最有影響力的領域。”
巴克萊銀行的經濟學家Brian Tan領導的團隊表示,特朗普提議的關稅很可能對該地區更開放的經濟體造成“更大的傷害”,其中台灣地區比韓國或新加坡更容易受到威脅。
“我們認為泰國和馬來西亞處於中間水平,泰國受到的打擊可能略大一些,”報告補充道。
數據顯示,2023年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從2016年的3468.3億美元縮小至2791.1億美元。
上周四,印度尼西亞前貿易部長Mari Pangestu在新加坡舉行的《金融時報》商品峰會上表示,盡管第一屆特朗普政府實施關稅後中美貿易減少,但貿易量被轉移至越南、墨西哥、印尼和台灣地區等第三方。
“但是如果看供應鏈,其實大多數零部件還是來自中國。我們稱之為供應鏈的延伸。因此,在特朗普2.0中,將會發生兩件事。他會注意到(貿易)仍然流向中國,”她說,“這將增加保護主義。不僅是針對中國,也針對與美國有雙邊逆差的國家。”
無論是否加征關稅,高盛仍然預計,某些供應鏈將繼續從中國轉移到東南亞、印度或墨西哥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