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X168財經報社(北美)訊 一份發表在著名國際科學期刊上的調查顯示,在美國的華裔科學家中,超過三分之一的人覺得自己不受歡迎,近四分之三的人覺得自己作為學術研究人員不安全。
這項在線調查是在特朗普時代的“中國倡議”(China Initiative)開展了三年之後進行的,它也突顯了生活在美國的華裔科學家普遍存在的恐懼。
美國司法部於2018年底發起了這項倡議,旨在調查科學家和學者與中國政府的潛在聯系,該倡議引發了對種族偏見和制造恐懼文化的擔憂,也引發了華裔學者的外流。
去年2月,美國國家安全官員宣布采取一種更加“威脅驅動”的方式,取消了這種做法。
上周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的這份報告稱:“然而,在正式取消‘中國倡議’這個名字的同時,(美國)政府在應對華裔科學家所經曆的寒蟬效應方面的做法發生了多大程度的實質性變化,這方面存在疑問。”
報告說,到目前為止,至少有150名科學家受到了調查,其中24人受到了刑事指控,“還有更多的科學家受到了秘密調查”。
這項研究是由美國的五位華裔研究人員進行的:一位哈佛大學的生物統計學科學家、一位麻省理工學院的核工程師和三位來自普林斯頓大學的“當代中國”專家。
該調查於2021年12月至去年3月期間進行,共有1300多名美國大學的“終身教授或終身教授”學者接受了調查。
調查結果出爐之際,中美競爭正從地緣政治領域蔓延到科技領域,雙方都在尋求贏得最聰明的科學人才,而華盛頓則領導其盟友努力遏制北京獲得包括半導體和人工智能在內的先進技術。
報告稱,工程、計算機和生命科學領域的研究人員經曆了最多的恐懼和不安,這些領域都是不斷升級的中美科技戰爭的關鍵關注點。
研究發現,這些領域的科學家選擇回國的人數也在穩步增加,自2018年以來這一趨勢更加明顯。
約70%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擔心“美國政府調查華裔研究人員”,約65%的受訪者擔心與中國的聯合研究。
科學雜誌《自然》(Nature)去年5月發表的一項研究稱,由於擔心引起美國政府的懷疑,2021年,雙重隸屬關系和美中合作大幅減少。
在PNAS的報告中,約65%的受訪者將這種恐懼歸因於新冠病毒大流行席卷美國的反華情緒,超過80%的受訪者表示曾在非專業環境中受到侮辱。
五分之二的人還對美國政府官員對“中國政府或中國政策”的頻繁攻擊表示不安,同樣比例的人擔心,他們的共同研究人員、家人或朋友可能會因為他們的言行而成為中國政府報複的目標。
然而,報告稱,盡管總體上存在恐懼情緒,但89%的受訪者“表示希望為美國在科技領域的領導地位做出貢獻”。
在一些備受關注的案件中,美國學者的職業生涯和聲譽因涉嫌與中國有關聯而在一夜之間毀於一旦。
2021年,中國出生的教授、麻省理工學院(MIT)前機械工程系主任、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陳剛被指控在資助文件中謊報與中國的關系。他被逮捕,他的實驗室被關閉,他的研究小組被解散。但一年後,所有指控都被撤銷,美國司法部承認無法證明自己的指控。
非華裔學者也卷入了這場運動。今年4月,哈佛大學退休教授查爾斯·利伯(Charles Lieber)被軟禁了6個月,並被罰款數十萬美元。他於2021年被判有罪,罪名是試圖否認他與中國的關系,並否認他參與了北京的“千人計劃”,該計劃旨在招募科學家並加強研究。
PNAS報告背後的五位科學家說,他們代表亞裔美國學者論壇進行了這項民意調查。亞裔美國學者論壇是一個非營利組織,是為了響應陳剛的案件而成立的,“旨在促進所有人的學術歸屬感、開放性、自由和平等”。
實際上,美國對中國科學家的懷疑早在“中國倡議”啟動之前就開始了。美國國家氣象局水文學家陳霞芬(Sherry Chen)十年前被指控為中國從事間諜活動。去年11月,陳霞芬冤案獲勝,將獲得美國政府及商務部相關賠償共計180萬美元,此款用來補償政府數年來對陳霞芬的錯誤審判及其帶來的名譽和誤工等負面影響。
自“中國倡議”啟動以來,已有多名中國科學家放棄了美國國籍。
最近一次這樣做的是上個月回國的生物物理化學家謝曉亮。這位前哈佛大學教授最出名的是在2012年幫助發明了單細胞DNA擴增方法。
朱松純是一位頗有成就的計算機科學家,他放棄了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教授職位,於2020年出任北京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