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X168財經報社(香港)訊 台股上周末前收盤突然出現大黑盤,大量賣單出逃台積電,促使大盤終場轉而收跌。台積電走跌後,在美股的美國存托憑證(ADR)也同樣下滑,市場對通脹的擔憂情緒高漲。美聯儲官員布拉德再釋放更激進的預測,美股四大指數全數下挫。台積電證實洽購德國BNT疫苗,成功後將會把所有疫苗捐贈給台灣,幫助度過目前的疫情難關。分析師指,中長期來看,建議投資者應將台股基金列為長期投資的核心資產之一,享受股匯雙重收益。
上周台股收盤:
台股上周五(6月18日)在台灣0050 ETF成份股調整下,最後爆出台幣700億元的大成交量,台積電等權值股尾盤出現大單調節,終場跌幅72.07點或0.41%,收報17318.54億元,成交量也擴大至台幣5349.37億元。台積電(TW2330)終場出現1.8萬張賣單,收跌0.5%。
美股上周走勢:
美聯儲官員布拉德上周五(6月18日)釋出更激進的升息預測,鷹派論調引發股市混亂,恐慌指數VIX急攀16%,美債收益率曲線趨平,金融和能源股等周期股暴跌,美股四大指數齊跌。道瓊斯指數打破連續三周漲勢,是去年10月底以來表現最差的一周。
回顧上周三FOMC利率會議結果,美聯儲大幅調高通脹預期,並將升息預期提前至2023年。上周五美股盤前,聖路易斯聯儲總裁布拉德(James Bullard)釋出更鷹派論調。他表示,隨着經濟改善和通脹回升,預測美聯儲最快明年就會升息。盡管美股尾盤時段,明尼蘇達聯儲總裁喀什卡里(Neel Kashkari)安撫市場表態,稱美聯儲不應該在2023年提前升息,美股跌幅仍持續擴展。
美國白宮重申,美國總統拜登不願意將汽油稅和通脹指數掛鉤。他表示,將會在本周初審查兩黨基礎建設計劃再來做出回應。
道瓊斯指數下跌533.37點或1.58%,收33290.08點;標準普爾500指數下跌55.41點或1.31%,收4166.45點;納斯達克指數下跌130.97點或0.92%,收14030.38點;費城半導體指數下跌78.90點,收3152.81點。
台股美國存托憑證(ADR)集體收黑,台積電ADR下跌2.80%;日月光ADR下跌4.53%;聯電ADR下跌4.98%;中華電信ADR下跌0.99%。
機構盤前分析:
統一投信表示,台股在本土疫情陰影下展現驚驚漲的強勢,加權指數近一個月上下震蕩超過2000點,只要出現急跌就有資金低接,推動大盤快速強力反彈又重回17000點,表現相對強勢。此外,台幣兌美元走勢偏強,且升幅贏過其他亞洲國家,為台股投資者帶來持股信心,願意逢低積極進場扣款。中長期來看,建議投資者應將台股基金列為長期投資的核心資產之一,享受股匯雙重收益。
安聯台灣科技基金經理人廖哲宏表示,目前很多投資者擔心歐美解封後需求改變,包括先前受惠居家需求的筆電、電視及遊戲機,或因零組件漲價反應在終端售價的科技產品,確實較難樂觀看待,但科技產業除居家需求外,仍有一些新應用題材可以期待,像是雲端伺服器、車用電子等。展望2022年,載板、矽晶圓以及晶圓代工供需展望相對健康。另外,人工智慧物聯網、汽車電子、高速傳輸等具有未來兩到三年的成長趨勢,也值得留意布局。
重點關注事件:
台積電與半導體供應商陸續傳出員工染疫,5月底半導體行業更傳出,台積電最大客戶蘋果就芯片供應方面,恐怕將會有斷鏈的嚴重影響。因此,蘋果有意協助台積電洽購疫苗,台積電對此做出公開否認,表明“純屬市場傳聞”。台灣行政部門證實台積電提出申請洽購疫苗,台積電公司也證實確有此事,其他則表示以台灣當局回應為主。公司提出申請采購疫苗的宗旨,主要就是協助抗擊疫情,期盼能捐贈疫苗給台灣當局。
台積電表示,公司在日前董事會中已經報告捐贈疫苗的可能規劃,充分討論後並獲得董事會支持。但由於采購等相關事宜尚有諸多不確定性,等待相關事項確定後,將正式提案由董事會做成決議追認,並依照法規發布重訊公布相關資訊,目前正努力洽談中。
台積電董事會屬於閉門會議,6月9日召開的董事會通過第一季每股現金股利為台幣2.75元,還有資本預算等,也與董事報告捐贈疫苗的可能規劃。台積電表示,由於尚未形成議案,因此當時並未對外說明。
台灣行政部門上周末前宣布,授權台積電與鴻海創始人郭台銘出資的永齡基金會洽談各購買500萬劑BNT德國原廠疫苗,直接送抵台灣捐贈給政府。外界目前預估,可能需要花費至少60億元。台積電購買疫苗是否公布資訊,經過董事會同意,引發半導體市場高度關注。
焦點個股信息:
高端疫苗(TW6547)公布腸病毒71型疫苗三期期末解盲數據,其安全性與耐受性良好,免疫生成性指標均達國內法規建議值,疫苗有效性(保護力)為 100%,所有數據解盲結果符合預期。
鴻海(TW2317)董事長劉揚偉將出席瑞銀證券台灣企業論壇(Taiwan Virtual Conference 2021),將聚焦鴻海電動車、電動車軟體、半導體戰略目標,以及鴻海研究院的發展主軸等4大議題。
台灣被動元件廠經曆過2018年產品報價大起大落後,近2至3年積極改變策略,紛紛擴大利基型產品比重。盡管漲價效益影響變小,但也避免跌價風險,借此換來更穩定的毛利率及獲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