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對抗加劇、對中國政府監管制度的擔憂以及經濟發展步伐停滯不前,三重困境困擾着中國高科技股,上行潛力面臨極限,據日經報道。
Danielinblue, designed by HASSELL (architects)[1], CC BY-SA 4.0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4.0>, via Wikimedia Commons
隨着股價日益受到是否能借助人工智能熱潮上漲的問題,阿里巴巴和騰訊等中國科技上市公司的疲軟表現,暴露出缺乏推動力的問題。
阿里巴巴周四發布了季度財報,結果好於市場預期。然而,香港一家資產管理公司的高管卻說:"外部環境太不確定,不適合購買科技股。"
在香港交易所,阿里巴巴周五暫時比前一交易日上漲4%,至97.95港元(12.52美元),但收盤時只上漲1%。
盡管市場參與者中存在不信任情緒,但中國政府仍將支持科技公司。國務院總理李強在七月初與科技公司高管會面時表示,政府將提供 "新引擎 "來刺激需求和推動創新。
負責管理中國經濟政策的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公布了一系列支持科技公司的措施。其中包括促進私營部門發展的 31 項 "規定"。
隨着 6 月份 16 至 24 歲年輕人的失業率上升到 21.3% 的曆史新高,人們開始更關注科技行業和其他私營行業,因為它們提供了城鎮地區約 80% 的就業崗位。渣打銀行首席經濟學家丁爽說,政府對科技公司的新支持措施清楚地表明,這些企業正在被關注,目的是提供更多的就業和創新機會。
恒生科技指數包括阿里巴巴和其他 29 家在香港上市的中國大陸高科技公司,從 6 月底到本周一上漲了 8%,中國政府支持科技企業的政策幫助了指數的上漲。
這個被稱為中國版納斯達克綜指的指數,與 2021 年 2 月創下的曆史高點相比,仍下跌了 60%。這與美國指數形成了鮮明對比,後者在這段時間內出現了反彈,目前距離曆史最高點只差 15%多一點。
許多分析師指出,落後的中國科技股提供了買入機會。Refinitiv 的數據顯示,49 家研究公司中有 43 家建議 "買入 "阿里巴巴,其股價比平均目標價低 29%。同時,57 家研究公司中有 52 家建議投資者買入騰訊,其股價比平均目標價低 70%。
香港與納斯達克的差異始於 2020 年底和 2021 年初,與三重困境同時到來。
外國投資者越來越不信任中國科技股,原因之一是中國政府的監管熱潮。一位分析師甚至說,在習近平被取代之前,中國科技股不可信。
2020 年 11 月,阿里巴巴馬雲創辦的螞蟻金服集團,在政府的壓力下突然停止了首次公開募股。騰訊、百度和其他科技巨頭後來也受到了更嚴格的監管。
最近,中國政府出台規定,要求電子產品制造商在智能手機中加入一項功能,限制 18 歲以下人士每天使用手機的時間不得超過兩小時,並且在規定時間內不能使用手機。
這導致科技公司股價暴跌。阿里巴巴和騰訊分別下跌了 3%。
在促進公共部門發展的同時加強對私營部門的監管,正在削弱後者的活力。不過,目前中國證券指數顯示,民營企業與國有企業之間的股價差距正在縮小。
第二個壓力是美國主導的半導體出口管制的加強。
盛寶市場策略師雷德蒙德·黃(音)說,"美國極有可能繼續限制中國在芯片技術和人工智能領域的進步。(中國)將很難發展出一個獨立的生態系統。無論是民用還是軍用,並不重要,差距會越來越大。"
美國政府於 8 月 9 日宣布了一項計劃,限制在中國人工智能和其他尖端技術領域的投資。
百度和其他中國公司正在自主研發生成式人工智能。2022 年,曾被看做中國的英偉達而備受關注的寒武紀被列入美國實體清單,這意味着禁止對其出口,寒武紀股價現在比近期高點低 40%。
第三大困境是中國經濟增長放緩。阿里巴巴、騰訊和其他中國互聯網公司。在沒有外國競爭的情況下得以發展壯大,而外國競爭則受到政府法規的禁止。使用騰訊微信應用的人數已超過 11 億。但隨着中國人口的減少,中國公司之間的競爭也在加劇。無法重振外國投資者的期望。
百度和其他中國公司正在自主開發生成式人工智能,但還沒有一家公司能像英偉達一樣拉動人工智能相關股票市場。
美國阻止中國進口關鍵零部件和設備的政策。在股市上的效果已經顯現。
中國科技公司表現疲軟,直接打擊了外國投資者可以無限制買賣股票的香港市場。截至 7 月底,阿里巴巴、騰訊和其他五家大型中國科技公司的市值總和,占所有香港上市公司市值的 23%,與 2020 年 9 月最高時的 39% 相比大幅下降。在此期間,香港交易所的總市值下降了 13%。
晨星公司高級分析師黃凱(音 Kai Wong)說,中國科技公司的複興取決於在海外取得成功的能力,但要做到這一點極其困難,而且需要時間,它們需要制定戰略,在中國政府控制之外的增長市場尋找機會。
騰訊在北美開發了遊戲業務市場,到 2022 年將海外銷售份額提高到近 10%。阿里巴巴向新加坡電子商務公司 Lazada 追加投資 8.4544 億美元,以求實現增長。但由於海外市場條件與中國不同,競爭十分激烈。
在中國,通信服務、基礎設施提供商和其他重量級企業(其中大部分是國有企業)很可能難以實現增長,因為國內需求已觸及天花板。
華興證券資產管理公司首席投資官 Thomas Fung 說:"香港恒生指數再也回不到之前的峰值了。除了科技公司,沒有其他公司能扮演中國股市引擎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