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X168財經報社(北美)訊 中國用電動汽車低廉的價格超越日本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出口國,而像大眾和通用這樣的外國巨頭在利潤豐厚的中國市場中陷入困境。
全球汽車市場有了新的王者
電動汽車的全球轉變,由特斯拉和比亞迪等公司作為標誌,已經幫助中國的汽車制造商達到兩個重要的里程碑,並使歐洲、日本和美國的傳統汽車制造商感到不安。
中國汽車制造商估計,2023年出口的乘用車達到383萬輛,比去年增長了62%,中國乘用車協會(CPCA)在周二的新聞發布會上估計。這將是中國汽車出口首次超過日本,根據路透社的數據,日本汽車制造商在1月至11月間出口了350萬輛汽車。CPCA估計,中國共有526萬輛汽車出口,而日本為430萬輛。
中國品牌在中國國內市場上的銷售也超過了外國汽車制造商,占據了52%的市場份額,比去年同期增加了4.6個百分點。
外國汽車制造商陷入困境
中國的成功得益於國內對電動汽車的轉變。在政府補貼的支持下,消費者紛紛購買經濟實惠的混合動力和電池動力汽車。然而,特別是來自日本的外國汽車制造商在中國推出新的電動汽車型號方面步伐較慢。這些公司現在在努力保持在中國市場的存在。
《金融時報》數據顯示,周二,大眾報告稱其在中國銷售額增長1.6%,電動汽車銷售增長23%。然而,根據CPCA的數據,這一增長落後於中國汽車市場的整體增長,該市場在更廣泛的市場和電動汽車市場中分別增長了5.6%和36%。
大眾曾經是中國最大的汽車品牌,但去年失去了這個頭銜,被華爾街巨頭巴菲特支持的中國電動汽車巨頭比亞迪取代。這家德國跨國公司承諾投資50億歐元(55億美元)來鞏固其在中國的戰略,並投資7億美元購得中國電動汽車初創企業小鵬汽車5%的股份,該公司生產特斯拉式的高端車型。
總部位於美國的通用汽車去年在中國只售出210萬輛汽車,低於2017年銷售的400多萬輛汽車的峰值,據彭博社報道。相比之下,通用汽車在2017年在美國銷售了300萬輛汽車,去年銷售了260萬輛汽車。這是自2009年以來,通用汽車在美國售出的汽車首次超過在中國的銷售量。
中國對通用汽車提出了其他問題。這家美國制造商正試圖更改其供應鏈,以確保在美國銷售的所有電動汽車仍符合稅收抵免資格,以適應規則的變化,該規則旨在排除依賴於中國零部件的模型。上周,通用汽車承諾為失去稅收抵免資格的車型提供7500美元的激勵。
日本汽車制造商也報告稱2023年銷售額下降,例如三菱在4月至9月間中國銷售額下降60%。該公司於9月宣布將暫停在中國的制造業務。
中國制造商走向海外
中國的電動汽車熱潮可能正在減緩。CPCA預測,2024年中國電動汽車銷售將增長25%,較去年的36%的增長慢,較2022年的96%的增長慢。
現在,中國國內市場的放緩和更具競爭力的環境正在推動中國汽車制造商更加專注於出口。比亞迪周二宣布將於下周開始在印度尼西亞銷售汽車,此前已在東南亞以及日本和歐洲其他地區進行了擴張。
比亞迪在2023年售出了創紀錄的300萬輛汽車,其中160萬輛是電池動力汽車。 (該公司還銷售混合動力汽車。)這家中國公司在去年第三季度超過了特斯拉,成為全球最暢銷的全電動汽車制造商。
總部位於美國的特斯拉是比亞迪在中國的最大競爭對手,也是唯一在中國新能源汽車領域取得成功的外國汽車制造商,去年在該國銷售了約94.8萬輛國產汽車。特斯拉在上海吉利大工廠生產的汽車既在中國銷售,也在海外市場銷售。
一些外國汽車制造商決定與當地的電動汽車公司合作,以在快速增長的電動汽車市場占據一席之地。除了大眾在小鵬汽車投資外,法國公司斯泰拉蒂斯——該公司擁有菲亞特和吉普等品牌——正在向另一家中國初創公司Leapmotor投資16億美元。
《南華早報》報道稱,瑞銀估計,中國汽車制造商今年將出口500萬輛汽車。瑞銀分析師預測,其中30%將是電池動力汽車。
然而,中國的汽車制造商並沒有放棄內燃發動機(ICE)汽車。根據戰略與國際問題中心的一份報告,中國汽車制造商正通過向俄羅斯出口內燃發動機(ICE)汽車來解釋其汽車出口激增,因為中國汽車制造商正在爭相取代在2022年烏克蘭撤出該國後的西方和日本汽車制造商。
備受矚目的市場引起審查
大量中國制造和中國制造的電動汽車已經引起了歐洲、日本和美國的傳統汽車制造商的擔憂。
2023年5月,福特表示,將中國視為與其公司競爭的“主要競爭對手”,而不是像通用汽車和豐田這樣的更成熟的公司。同月,標致表達了同樣的擔憂,將中國汽車制造商列為斯泰拉蒂斯旗下品牌的“最大威脅”。
便宜電動汽車的湧入現在已經引起了政府的關注。
歐洲聯盟於去年9月啟動了一項調查,以調查中國制造的電動汽車是否從北京獲得了不公平水平的補貼。歐洲委員會主席在歐洲議會的一次演講中說:“這些汽車的價格受到巨額國家補貼的人為壓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