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X168財經報社(北美)訊 周一(1月16日),根據最新數據和估計,去年全球電動汽車銷量激增,主要受中國和歐洲強勁增長的推動,緩解了深受經濟、通貨膨脹和生產中斷之苦的更廣泛的汽車市場。
雖然電動汽車在美國的汽車銷量中仍只占一小部分,但在歐洲和中國,它們在整個市場中的份額正變得越來越大,而且隨着技術成為主流,它們對當地汽車市場的影響更加深遠。
在全球範圍內,電動汽車的銷量去年跨過了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市場份額首次達到10%左右。根據跟蹤汽車銷售的研究機構LMC Automotive和EV-Volumes.com的初步研究,全球純電動汽車的銷量總計約為780萬輛,比上一年增長了68%。
大眾汽車公司中國業務負責人Ralf Brandstätter周五告訴記者,電動汽車將繼續快速擴張,隨着插電式汽車占據更大的市場份額,中國可能很快就會達到傳統汽車銷量開始永久下降的地步。
Ralf Brandstätter表示:“去年,我們在中國售出的每四輛汽車中就有一輛是插電式汽車,今年將有三輛是插電式汽車,我們還沒有達到完全覆蓋,但我們預計會在2025年到2030年之間實現。”
根據LMC Automotive的數據,全年純電動汽車占歐洲汽車總銷量的11%,在中國占19%。根據 EV-Volumes.com的數據,結合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可以插入電源為電池充電但也裝有小型內燃機),去年歐洲電動汽車銷量的份額上升至總銷量的20.3%。
根據德國汽車制造商協會VDA的數據,在歐洲最大的汽車市場德國,去年電動汽車占新車產量的25%。12月,該國銷售的電動汽車數量超過了傳統汽車。
根據LMC數據,新車銷量總體下降約1%至8060萬輛,其中中國近4%的增長有助於抵消美國8%的降幅。歐洲則為7%,歐洲受到全球經濟疲軟、能源成本飆升、供應鏈中斷和俄烏戰爭的打擊。
德國豪華汽車制造商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G是去年在整體銷量下滑的情況下插電式車型銷量上升的眾多制造商之一。寶馬報告新車總銷量下降5%,但去年電動汽車銷量翻了一番多。
寶馬銷售主管Pieter Nota本月在評論電動車型銷量增長時表示:“我們有信心明年可以複制這一成功,因為我們對全電動車型的訂單積壓持續很高。”
歐洲銷量最大的制造商大眾周四表示,去年新車總銷量下降7%至830萬輛,但電動汽車銷量增長26%至572,100輛。銷售數據涵蓋了該公司的大量穩定品牌,包括大眾、跑車制造商保時捷、豪華汽車品牌奧迪以及乘用車品牌斯柯達和西雅特。
該公司表示,大眾電動汽車的大部分銷量在歐洲,但中國和美國的銷量增長最為強勁。
其他制造商也報告了類似的差異,電動汽車銷量強勁增長,部分原因是除市場領導者特斯拉公司外還有更多車型可供選擇,而傳統汽車銷量疲軟或下滑。福特汽車公司、梅賽德斯奔馳集團和寶馬均表示,它們的電動汽車銷量在2022年翻了一番以上,而它們的汽車總銷量卻下降了。
為了滿足歐盟排放法規,歐洲汽車制造商將電動汽車的生產和銷售重點放在國內市場。他們還從去年開始更積極地在其他主要市場(尤其是中國和美國)拓展電動汽車業務。
中國去年占全球純電動汽車銷量的三分之二左右,國產制造商正在超越傳統的西方汽車制造商,並開始向歐洲和美國擴張。
德國汽車研究組織汽車管理中心主任Stefan Bratzel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在全球範圍內,特斯拉在全電動汽車銷量的全球制造商排名中保持領先地位,其次是中國制造商比亞迪公司和上汽集團,以及屬於大眾集團的品牌。
美國在推出電動汽車方面落後於中國和歐洲,但去年汽車制造商在美國售出了807,180輛純電動汽車,純電動汽車的份額從前一年的3.2%上升到所有汽車銷量的5.8% .特斯拉仍然是世界上占主導地位的電動汽車制造商,但傳統汽車制造商正在通過推出新的電動車型來縮短其領先優勢。
按銷量計算,福特目前是美國第二大電動汽車制造商,其次是現代汽車及其關聯公司起亞。與此同時,通用汽車、大眾和日產汽車去年在美國失去了電動汽車市場份額。
分析師警告說,由於經濟憂慮給消費者帶來壓力,並且一些國家/地區減少或完全取消了電動汽車的現金回扣,因此要在2023年重複去年電動汽車的強勁表現可能會很困難。與汽油動力汽車相比,俄烏戰爭後歐洲電價上漲也削弱了電動汽車的吸引力。
德國在去年12月見證了最後一刻的電動汽車購買量激增,因為消費者在今年削減政府激勵措施之前急於利用政府激勵措施。自1月1日起,政府對購買上市價格高達40,000歐元的電動汽車的補貼從之前的6,000歐元降至4,500歐元。
在過去的幾年里,汽車制造商,尤其是歐洲的汽車制造商,一直在努力尋找計算機芯片等關鍵部件供應來維持生產與需求同步。供需之間的這種不匹配是汽車制造商去年在銷售普遍疲軟的情況下實現高利潤的原因之一。
如果經濟疲軟,供應鏈問題緩解,補貼枯竭,制造商可能會發現更難維持新車的高價,購買客戶數量會更少。這可能會導致價格螺旋式下降,從而可能影響利潤。
安永會計師事務所的汽車分析師Peter Fuss表示:“未來一年的需求可能會減弱,疲軟的經濟將導致零售和商業消費者更加不願意購買。供應有可能超過需求,我們將再次開始看到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