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文章,聊聊這兩個問題:
1.都說樓市調控全面“長沙化”了,到底該怎麼看?
2.重點強調經濟內循環啦,對樓市有啥影響?
話不多說,直接開始!
都說現在自媒體找話題造概念,那是第一流的。
最典型的莫過於最近深圳祭出最嚴調控政策,然後加上7月24號的房地產工作座談會,很多大號就開始說樓市調控全面“長沙化”了。
對於這個,我的看法是,表面看確實是那麼回事,實際上跟長沙的樓市調控政策是一方面,但決定長沙樓市調控效果的還有長沙樓市的基本面。
只看前面而不看後面就說“長沙化”,那也不過是炒個話題,很容易把人帶偏。
為啥這麼說?長沙樓市的調控政策固然嚴格,現在成了各地學習的典型是沒錯,但長沙樓市的很多特性,是多數城市不具備的,也不是簡單的政策參照就能起到同樣的效果的。
第一,政策層面的堅定和不搖擺,這是長沙樓市政策最難得的一點,也是其他城市現在才開始看齊也未必能收到同樣效果的原因之一。
長期以來,很多城市的樓市調控政策,那是踩一腳刹車就預備着踩兩腳油門的,“夜壺”的念想從沒停過。
這使得無論是踩刹車還是加油門,都能被當地及周邊的購買力解讀為“利好”,管它怎麼調,買就是了。
但長沙不一樣啊,政策方面的延續性可謂是國內獨一份了,所以不僅本地剛需被熏陶地不怎麼願意在房產上多花心思了,外地熱錢也基本繞着跑。
這種定力帶來的結果,是長沙在產業結構上的全面開花,對人才吸引力的增強,以及居民幸福指數的飆漲。
這種持之以恒地把炒房的行為當做“階級敵人”看待的做法,全國似乎除了長沙,也找不到第二家。
當然,也有當地人說政府管太嚴,搞得自己資產增速不如其他城市的,這就純屬硬幣的兩面了,人總是不可能既要又要的。
第二,長沙的樓市供需結構,以及在湖南的虹吸效應,也是其他城市、其他區域很難對應的。
長沙樓市的存量,實在太多了,現在40歲左右的本地人,即便不想着炒房,也多少因為單位分房、集資買房而至少手握2-3套本地房產。
新長沙人也不用慌,不管你的預算是高還是低,充裕的新盤供應,和超級合理的房價收入比,也讓你輕輕松松就能上車。
1萬多的長沙嫌貴?有幾千塊的寧鄉、株洲和湘潭,自駕或軌道通勤,也並不算太麻煩。
在業問的老家湘潭,市委隔壁國內頂級開發商的新盤也就6000左右,二手樓5000出頭,幾十萬就能買個帶精裝修的,開車去長株潭任何核心地段都1小時以內。
這種情況,一線城市,尤其是深圳,做得到嗎?
所以啊,樓市調控長沙化只是個噱頭,樓市政策全面長沙化更是沒有必要。
我把話放在這,一線或一些熱點的強二線城市樓市調控的從嚴從緊,頂多也就再持續個2-3年,然後接着奏樂接着舞。
PS:這里的一線城市,得把北京除外,上海、廣州和深圳,我覺得都是沒必要長期按長沙這種方式來調控樓市的。過了最近的這個內外部嚴峻挑戰的當口,就行了。
至於其他城市,本身也沒有必要學長沙調的那麼嚴,第二不調也基本會鈍刀子割肉地讓樓市回歸其本來的價值——這個邏輯和預判業問說過很多次了,這里也就不再複述了。
然後是所謂經濟內循環的話題。
剛剛結束的會議,再次提到“內循環”,同時指出“我們遇到的很多問題是中長期的”,“要以持久戰的角度加以認識”。
至於對房住不炒的強調,那基本就是意料之中了。
有很多人分析說,最近壓樓市,就是因為經濟內循環這個提法。樓市不打壓一下,杠杆不降一下,民眾怎麼有能力消費,怎麼支撐得起內循環?
道理似乎看起來都對,但實際上邏輯是不通的,有的人在說這個的時候,明顯也是偷換了概念。
首先啊,官方的原話是國內大循環為主,國際國內雙循環相互促進。這個戰略其實權威人士早就提出來的策略,只不過最近因為川建國變本加厲,海外疫情不降反增,被拿出來重點強調了。
怎麼看待這個內循環?從客觀層面來說,拉動國內消費確實很有必要,完善國內的經濟工業體系,補好短板現在也是全民共識。
但從實際角度來看,中國對外開放這麼多年,現在累積的產能,早就超過了內循環的消費能力——比如手機,真的都不出口了,全賣國內?那14億人1年換1台都還不夠。
再說了,疫情是衝擊了全球化,但從長遠來看實際上是更有利於我們後續的出口生意的。
因為很多中國之前不具備的能力、不完善的產業鏈,現在都抓緊完善了,往後如果能形成成熟產品了,那就是又一次對於全球其他國家對應產業的“洗牌”了。
就拿最近股價暴漲的特斯拉來說,表面來看,確實是我們希望特斯拉這條鯰魚,能拉一拉不爭氣的國內新能源汽車生態,實現引入蘋果代工產業鏈,提升中國智能手機制造業平均水位的效果。
但從長遠來看,特斯拉反而是更離不開我們,它現在的預期、藍圖和高市值,有不少是因為中國市場的概念和故事在支撐。
咳,扯遠了……總之我的意思就是,強調內循環不等於不搞外循環,現在內循環好了,以後外循環反而更有優勢。
那這對樓市有啥影響呢?
短期影響各位也看到了,官方的態度已經很明確了,別再給自己加戲,安分一點,至少在美帝大選塵埃落定以前。
長期影響來看,這實際上是進一步加速了樓市的二八分化。
因為有能力、有基礎、有配套來承接“內循環”利好的,基本都集中在長三角和珠三角,頂多再輻射去幾個華中和華南的重鎮。
你比如武漢,雖然今年確實很慘,但長遠來看,空間反而是更大了。
你比如深圳,現在房價高嗎?吐槽多嗎?沒關系,以後只會更高,但你也別急着吐槽,只要你有能耐,就一定能在這種城市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用官方的話來說:我國經濟發展的空間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為承載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形式。
用劉煜輝的話來說:長三角、大灣區、中部的長沙-武漢,西部的成渝,是今天中國最有潛力的資本密度提升的區域經濟極,新基建”在這些區域發力將強化中國經濟韌性。智能供應鏈和智能物流將像水電煤一樣,成為現代智慧城市不可或缺的部分,這張牌若打好了,水大魚大。
站在這個角度來看,現在這些熱點城市樓市政策的“長沙化”,實際上是對剛需的最大利好。
能上車的,有房票的,抓緊時間唄。
搞定了房子以後,也就別想太多,老老實實提升自己,想方設法多賺錢。
比起只會巴望着政府補貼過日子的美歐平民,和完全看不到階層躍升可能的日本平民,時代對我們這幾代人,總歸還是留了大把機會的。
好好加油吧!別再做一個只會怨天尤人的韭菜。
來源:微信公眾號菜鳥理財
ID:cainiao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