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文章,聊一聊全國樓市頂流:深圳的話題。
都說深圳要學新加坡了,那本地房價還有戲麼?
8月之前,關於所謂“40周年大禮包”的提法,一直是深圳及臨深樓市最大的炒作熱點。
而我早就在文章和朋友圈里提醒過大家,所謂物理擴容這種大禮包,根本不要指望。
現在來看,當初聽了我的勸的,現在應該也都慶幸了。
當然,臨深也不是不能買,只不過別老盯着惠州,多看看東莞。
話說回來,上個月月底,倒是真的來了個“大禮包”。深圳市住建局局長張學凡提出,“新加坡是深圳學習的榜樣,將來深圳60%市民住在政府提供的租賃或出售的住房中。”
對於這個表態,各路的解讀實際上已經很多了,我今天也就直接說說我的結論:
1、深圳早就想學新加坡,只不過之前確實沒學成功。
2、深圳這次到底是做樣子還是要動真格?我覺得是後者。
3、深圳大力搞新加坡模式,對商品房會有啥影響?答案是更貴。
好了,三條結論擺在上面,然後就一個個攤開來說了。
其實,深圳的領導們公開表態要“學習新加坡”,不是一回兩回了。
早在十一五規劃中,當時的深圳副市長呂銳鋒就提出至2010年前應該完成14萬套保障性住房的建設。
不過據公開信息,2007年、2008年,深圳市分別向低收入家庭提供了6006套、2726套保障性住房,完成的保障性住房數量不到十一五規劃的7%。
專家當時就說:指望保障性住房建設來平抑房價只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
當時為啥沒動力落實這些政策?一來確實正好處在08經濟危機後的大刺激大放水階段,樓市還是很好的提振經濟的辦法。
二來深圳當時的土地供需問題實際上已經有苗頭了,能騰挪的空間確實不大。
所以,雖然深圳財政確實不靠賣地收入賺錢,但各方面的限制也確實擺在這。
而且直接照搬新加坡的組屋制度,要麼就是從樓市有第一波暴漲苗頭的時候就開始嚴格執行落地,要麼就幹脆沒法執行。
深圳樓市現在存量的利益盤子已經這麼大了,怎麼下手最合適?也就能通過政策堵一下炒短線的熱錢,除此之外,也沒有啥更好的辦法。
我覺得能通過各種調控措施維持住一個不太過瘋狂的狀態就不錯了,畢竟動別人已經到手的利益,是最難的。
那麼,這次是不是又是嘴上說說,落不了地呢?
我覺得倒也不能這麼想。
之前沒法執行下去,首先是因為當時的經濟環境、內外部壓力,跟現在的經濟環境,內外部壓力,完全是不一樣的狀態。
另外,現在最重要的是搞清楚自己的站位,那深圳的站位到底是啥?先行示範區到底要示範個啥?這是當地絕對不敢怠慢的核心問題。
所以,業問覺得,這次深圳領導們的表態,絕對不是放空炮了,當下的深圳,改革樓市的決心,基本上是不用再質疑的了。
雖說完成之前立下的2018-2035年建設170萬套住房,且公共住房占60%的目標着實有些難度,但如果真發點狠,也不是不可以。
那麼你可能會問:業問你不是說深圳沒多少地可以用了嗎,那這麼多房子從哪里來?
答案有四個:拿城中村改一部分,拿之前的工業和商住用地轉一部分,拆一部分,最後才是去新建一部分。
比起前面幾種存量盤活的思路,直接新建或許是最快的。
但以深圳現在的開發強度來看,徹底新建一大批人才房,意味着這地方只會越來越偏,不僅在深圳市內都是犄角旮旯的地方,也會去臨深和深汕找空間。
深圳最新的交通規劃,終於明確了要把地鐵連到東莞鳳崗、塘廈、長安和惠州的惠陽,也算是在交通層面上終於鋪平了一些困難吧。
畢竟人才安居集團已經在塘廈建房了,如果沒有地鐵通勤,屬實雞肋。
但說實話,即便交通配套跟上了,你從塘廈、惠陽這些地方去南山科技園、寶安前海灣上班,其實也挺受罪的。
當然,退一萬步來說,讓保障的歸保障,一定是深圳現在的重要目標,所以業問之前一直說年輕人現在反而不要擔心來深圳沒房子住。
因為你只要有能耐,也確實不用太着急掏空家底直接上車商品房,以後的人才房、安居房的供應,只會越來越大,想留在深圳,總還是有辦法。
那業問為啥要說,深圳大力搞新加坡模式,對商品房的影響是更貴呢?
其實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價值判斷+供需關系的邏輯。
就拿茅台舉個例子吧,現在股價已經高到天際了,但接盤者還是很多,而且往往是越跌越買,為啥?
因為茅台這麼多年這麼多倍的漲幅,讓它已經成了投資圈的一種信仰。
那茅台在啥情況下股價會跌?要麼就是類似酒鬼酒塑化劑事件那樣,出了質量上的大醜聞(這個可能性不是沒有,但基本可以排除)。
要麼就是茅台酒廠突然說,我這酒其實也沒啥特別的,去哪都能釀(這個曆史上早就證實了沒法實現),供需關系發生了質的改變。
深圳樓市就是中國樓市里的茅台,這麼多年的造富奇跡,已經篤定了本地剛需/投資客+全國投資客+少部分全球投資客的信仰。
只不過投資客也很精,會隨着深圳城市發展重心的遷移,不斷從東部往西部調倉。
另外,深圳本地商品房的存量和新增本來就是一線里面最少的。現在為了大力發展公共住房,只會繼續壓縮商品房的供應。
那你猜最終會怎麼着?只會更貴!
從老是被深圳拿來當典型學習的新加坡樓市的情況來看,答案也是一樣的。
別只看多數新加坡人靠便宜的組屋解決了住房需求,但組屋本身是剝離了資產屬性的,而具有資產流通屬性的商品房,在新加坡那是一點都不便宜!
公開數據表明,新加坡的商品房房價收入比高達21倍,比香港還高,稱得上全世界房價最高的地方。
所以,還記得業問在2019年就給過大家的,對於深圳未來房價走勢的判斷麼:
現在這個結論,不僅沒有被推翻,反而被再次加強了。
根據現在深圳城市的開發強度,未來能開新盤的地方,多數的配套措施也就不如現在存量的二手房了,而且這些新房里還有60%的要留給公共住房,那意味着這種大批量的供應,只能去更遠更偏的地方來搞定了。
這樣的房子,基本也就解決居住的問題,但在其他配套和體驗,尤其是最關鍵的資產收益上,是一定會不如商品房的。
而當有點實力的人都想去買商品房,還發現商品房的供給被大幅減少以後,那價格的水漲船高,也就在所難免了。
深圳所能做的,也就是盡量保持足夠嚴格的政策及調控的力度,接下來的,就交給市場吧。
那麼對於現在還有能力、有房票在深圳上車買房的人來說,這實際上,又算是一個難得的時間窗口了……
來源:微信公眾號菜鳥理財
ID:cainiao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