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22時55分,四川宜賓市長寧縣發生6.0級地震,目前災區仍有餘震發生。
圖源:中國地震台網
截至6月18日8時整,共記錄到2.0級及以上餘震62次,其中5.0-5.9級2次,4.0-4.9級3次,3.0-3.9級10次,2.0-2.9級47次,目前最大餘震5.3級。
最新消息:估計人員傷亡不會增加太多
今天上午8時30分,四川省宜賓市長寧縣“6·17地震”抗震救災指揮部在該縣雙河鎮政府大院的簡易帳篷里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抗震救災有關情況。
宜賓市政府秘書長李廷根說,地震發生時,宜賓市各區縣均有震感,震中周邊10個鄉鎮受災比較嚴重。最新統計顯示,地震已造成12人死亡,134人受傷,地震還造成部分房屋、道路、電力、通訊等設施受損。
圖源:中國青年報
長寧地震發生後,當地武警、消防、民兵、礦山救護隊等救援隊伍共計2016人,投入震區救援。市縣兩級醫療機構共派出61名醫護人員,在地震災區參與傷員救治。
據消防部門通報,地震後,宜賓消防調集10支搜救隊開展人員搜救,成都、自貢、瀘州、內江等支隊的526人也趕往增援。截至今天早晨7時40分,消防人員共完成了18個被埋人員的搜救作業工作,營救19人(其中死亡8人,生還11人)。
宜賓市消防支隊的負責人表示,目前看來,通過各鄉鎮的排查,沒發現的人員主要分布在偏遠村莊等死角,估計人員傷亡不會增加太多。
目前,飲用水、食物、帳篷、棉被等救援物資陸續抵達災區。微博@長寧發布消息,救援工作有序開展,各種救災物資不斷發放到群眾手中。
圖源:人民網
“地震預警”刷屏
值得注意的是,在災難發生的關鍵時刻,四川多地提前通過警報、電視和短信等方式發布預警。
其中成都市提前61秒左右收到預警,共有110個社區實現“大喇叭” 倒計時,為大家及時疏散提供了寶貴的機會,事後預警系統在網上刷屏。


圖源:新浪微博
除了大喇叭,很多網友反應,自己家的電視上也提前出現了地震來臨前的倒計時預警。
雅安市、樂山市、德陽市等多地居民在第一時間收到了在電視屏幕右下角的預警消息:


圖源:新浪微博
初步統計表明,四川省宜賓市、樂山市、涼山州、德陽市、成都市、眉山市、資陽市、雅安市、雲南省昭通市等13個市州的共79個區縣開通了廣電和互聯網電視地震預警的區域發出電視地震預警或預警提示。
成功預警本次地震的大陸地震預警網,由成都高新減災所與應急管理部門聯合建設。
地震發生時,預警網就同步向政府和應急部門、場鎮、社區、學校、電視、手機和媒體等不特定公眾同步發出地震預警信息。達到烈度閾值的終端都發出地震預警警報或提示,沒有達到烈度閾值的終端按要求不發出地震預警。
什麼是“地震預警”?
地震預警有別於地震預報。地震預報是對可能發生、但尚未發生的地震事件預先發出通告,地震預警則是在地震已經發生、但還未形成嚴重破壞時發出警告。
當地震發生時,會產生兩種不同的實體波。破壞力較小的縱波(P波)地殼中傳播速度為5.5~7千米/秒;破壞性較強的橫波(S波)傳播速度為3.2~4.0千米/秒。

緊急地震速報系統的原理示意圖(圖源:日本氣象廳)
“地震預警”並不是預測地震,而是地震發生之後才開始和地震波賽跑。“地震預警”利用電磁波比地震波“跑得快”的優勢,提前向周邊地區發出的地震信號。
因為橫波每秒大約只能跑4公里,而我們的網絡傳輸通知速度是光速,幾乎不耗時間,利用這個時間差就能對其他地區進行地震預警,離地震中心越遠預警時間越長。

離地震中心距離與預警時間的關系(圖源:地震預警中心)
於是我們看到,此次地震預警,距震中51千米的宜賓市,預警時間10秒,預估烈度5.2度;距震中80千米的瀘州市,預警時間18秒,預估烈度4.6度;距震中111千米的自貢市,預警時間27秒,預估烈度4.1度;距震中124千米的畢節地市,預警時間31秒,預估烈度4.0度。
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的一份研究表明,預警時間3秒,傷亡能減少14%;預警時間10秒,傷亡減少39%;時間為20秒,傷亡減少63%。
2008年汶川地震共造成69227人死亡,如果那個時候能有“地震預警”系統,估計至少能挽救25000人的生命,這還不算受傷的!
汶川死亡15941人,離震中太近,“地震預警”可以認為不起作用;
都江堰、什邡分別死亡3069人、5891人,距離較近,以預警時間3秒計算,可以減少1200人死亡;
綿竹死亡11098人,綿竹離震中最近距離為60公里,提前10s預警,能減少4400人,差不多距離的還有江油、梓潼、茂縣等算合計減少1800人死亡;
北川死亡15645人,北川離震中最近距離為120公里,提前30s得到預警計算,至少能減少10000人死亡;
廣元死亡4819人,離震中約180公里,提前50秒,青川死亡4695人,距離約200公里,提前60秒,兩地減少7000人死亡並不算多;
……
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時,正在奧地利科學院從事理論物理博士後研究工作的王暾覺得,中國需要地震預警,他隨後決定回國,投身這一領域的研究。
回國後,王暾去了汶川、北川。“北川有個學校,學校的紅旗還在飄。”王暾分析,那個學校本該有31秒的預警時間,但當時除了在操場上的師生外,很多人都遇難了。
2008年,王暾在成都高新區創辦成都美幻科技有限公司,並基於公司組建了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減災所牽頭成立了地震預警四川省重點實驗室。

王暾(圖源:中國青年報)
減災所地震預警系統2011年4月的首次成功預警,讓中國成為繼墨西哥、日本之後,第三個有能力向公眾發布地震預警的國家。
據我國大陸地震預警網覆蓋面積達220萬平方公里,覆蓋我國地震區人口90%,已成功預警蘆山7級地震、魯甸6.5級地震、九寨溝7級地震等52次破壞性地震。

中國是地震多發國家,雖然此次“地震預警”效果很好,但從各地居民的反應來看,我國仍然缺乏地震演練,而這不是單一一個“地震預警”能夠解決的。
正如一名專家所說:“發現地震和發警報只是次要的,起作用的關鍵是聽到警報全民一致的行動。”希望今後我們能舉行更多諸如防災演習、模擬地震等演練,讓這些地震前沿技術在下次大災時能夠切實挽救更多的生命。
文章的最後,再次感謝王暾博士做出的貢獻,並祝願奮戰在抗災第一線的消防員們保重身體、注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