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中国人出差到非洲,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
很多非洲当地人都穿着带有中文字的服装,颜色红红绿绿,文字的内容千奇百怪,很受当地人欢迎。
二手服装在非洲
原来这是中国的二手服装卖到了非洲,在非洲,印有汉字的二手衣服正在逐渐成为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
这些印有东方神秘符号的衣服十分畅销,已经悄悄进入当地人衣柜里。无论走到哪里,总能看见各种中国的服装。
除了运动服,还有各式各样的校服,幼儿园、小学、中学,蚌埠市示范中学、惠东职中......这些我们听过或没听过的名字,他们的校服全都穿在了黑人小哥哥的身上。
而他们长大后,将成为饿了么的“外卖小哥”,国美电器的打工人,甚至是非洲街头的“算命先生”……
在非洲,从中国进口二手衣服已经是早就公开的秘密,不论肯尼亚、尼日利亚还是坦桑尼亚,都能随处可见中国的二手T恤。
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东北部的吉空巴市场,不仅是肯尼亚最大的露天市场,也是整个东非最大的二手商品集散地。整个市场有上千个摊位,每天都有成千上万件来自中国的二手衣服在这里中转。
放眼望去,都是非洲版本的“学生、外卖小哥、算命先生”,市场有上千个摊位,每个摊位都挂着带有中国汉字的衣服。
很多二手服装在我们看来老土,但在非洲人看来却非常时髦。关键是,这些二手服装在非洲非常走俏。相比商店里动辄数百人民币的品牌服装,非洲人喜欢性价比高的二手服装。
很多非洲人根本不会去想二手衣物的坏处,因为它们实在是太便宜了。即便是当地的中产阶层,也会在二手服装市场选购心仪的衣服。
在纪录片《旧衣的秘密》里,一个当地人坦言:“二手衣服买回家可以直接穿,而购买传统服饰,还需要找人专门量身定制,并且价格不菲。”
在肯尼亚,几乎所有城市与乡镇,都有专门用来交易二手服装的专业市场。据统计,这个国家每年进口的二手服装、鞋子和配饰,达到了惊人的10万吨。不仅如此,在埃塞俄比亚与肯尼亚的边境地带,也存在些二手走私市场。
而另一些非洲国家,比如乌干达和坦桑尼亚,过去20年的二手服装进口量增长率已经达到了233%和1100%。
二手服装产业链
非洲满大街“中国制造”的二手衣服究竟从哪来呢?
广东石井镇被称作是“中国服装尾货天堂”,据内行人透露,很多有品牌的服装在这里可以以着平均7元的价格批发买走。数据显示,整个石井每年的营业额可以达到100多亿元,对应着正常渠道几千亿的销售额。
来这里进货的人,有中国各地的服装商人,也有着特意前来的外国人。内行人表示,在石井的几个服装城中,经常能看到扛着大包衣服的黑人或者是中东人。遇上出手大方的,一年能从石井进货三到四个亿,一次能拿8000多万的货……
那么,中国尾货市场的衣服又从哪来呢?
第一个渠道,就是各家服装公司年年积攒下来的库存。早在2013年,唯品会CFO杨东皓就提到:“中国一年4000亿服装库存待清理,唯品会离天花板还早。”
目前中国服装产能严重过剩,有业内人士表示,如果把目前全国库存的服装拿出来卖,只怕三年都卖不完。很多服装公司守着大批库存,但是又舍不得低价卖出,再攒着也会过时浪费,当拖到不得不出的时候,这时就会被卖去“尾货市场”。这时候,因为款式过时等因素,到了尾货市场也不再值钱了。
第二个渠道,小区等场所以旧衣回收箱形式的线下回收,或者是被国人捐出去的衣服,最后也会流转到尾货市场去。
收集好了二手衣服之后,这些商品就会被转到中转站,再交由专门从事这一行的贸易公司,最后经过筛选发往非洲。而非洲大量进口中国二手服装的事情,早就已经成为了行业内人尽皆知的事情了。
在整个珠三角地区,每天有数万名二手衣服商贩,活跃在各个小区收集衣服,他们就是非洲潮流最前沿的国际买手。
有数据显示,中国平均每人每年会购买10件左右新衣,其中会有3-5件衣服被丢弃,每年被丢弃的衣服约有5000万吨。
由他们收集的二手衣服,会被转运到中转站,再交由专门从事这一行的贸易公司。这些旧衣物会在贸易公司的手里经过一轮筛选,差一点的切碎与棉布混合做成工业擦机布,好一点的打包装货柜,发往非洲。
而且一件反常识的事情是,夏装的收购价会远远高于棉服。因为非洲气候常年炎热,对夏装的需求更大。
图源:旧衣服网
为了旧衣物能顺利出口非洲,衣服从二手商贩出来后,需经过回收站、中转站、回收公司、批发市场、零售市场等一系列流转道路。而这其间的每个过程,都需有专业人员专门负责,自然也都在赚着相应的差价。
2018年,中国是世界第四大二手服装出口国,总共有2.8亿美元二手服装出口,其中70%以上销往了非洲市场。
据报道,现在在肯尼亚、尼日利亚做二手服装生意的中国人很多,他们在国内采购二手服装,进行清洗和再加工,重新流入非洲市场。
在这些国家的二手服装市场,每天都挤满了前来淘货的批发商。只有跟老板关系好的人,才能在中国货柜到达的第一时间得知消息。衣服成堆地捆成大方块,在这里买衣服就跟买巨型福袋一样。谁也不知道自己抱回去的袋子里有什么款式。
不少摊贩会将二手服装进行清洗、熨烫、裁剪等加工。在国内6毛一斤收购的二手衣服,经过一轮又一轮的转运,在非洲露天市场完成了蜕变,一件可以卖上几十块钱人民币。
二手衣服的隐患
当然,不光是中国,全球有1/3的旧衣都销往了非洲。美国、英国、德国、韩国都比中国进场早,且比中国拥有更大规模。
早在2010年,肯尼亚、加纳和坦桑尼亚,就从欧美进口了30万吨的二手衣物,总价值高达1.32亿美元。
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数据显示,到2015年,全球全球旧衣贸易出口额达到48亿美元,其中70%都来自欧美,这些衣服大部分也都流向了非洲。
欧美运往非洲的二手衣服(图源:fashionrevolution.org)
据报道,东非进口的二手鞋服总价值约10亿美元。这些旧货主要来源于欧洲和美国,因为那里的消费者经常购买新衣服,然后处理掉旧衣,比如把它们捐给慈善机构。
如今,拥有全球近六分之一人口的非洲,早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二手成衣进口地。但时间长了总会出现问题,终于,非洲国家政府开始觉得不对劲了。
非洲长期进口便宜的二手服饰,导致了本国昂贵的衣服少有人买,“非洲制造”越来越少,他们自己的本土纺织业也越来越走下坡路。
据报道,1980年以前,肯尼亚共有50万纺织工,但现在仅剩不到2万人。从100多间大型服装厂,到如今只剩下十几间。其他非洲工厂也同样,上世纪的工厂工人,反倒比现在还多一倍。
图源:《纽约时报》报道截图
于是不少非洲国家决定采取措施,2016年,针对进口二手服装加征了1250%的关税。之后2017年,东非的卢旺达、肯尼亚、乌干达、坦桑尼亚、南苏丹和布隆迪等国,想要彻底禁止进口二手衣服。他们认为,旧货的进口会破坏国内纺织业的发展。
只不过,理想很丰满,现实跟骨感。这么多年下来,二手服装生意早已成为非洲国家重要的经济组成部分。目前,肯尼亚全国至少有100万劳动人口,从事与二手服装相关的工作。
要想彻底禁掉二手衣服,非洲就必须要提升普通人的收入水平,要降低新衣服的价格。而唯一的解决办法便是——发展自己的纺织业。
近几年,非洲各国已经通过各种积极方式及奖励政策,吸引了一些像H&M、Tesco、Primark等外资服装企业入驻。
位于卢旺达的中国C&H服装厂,更是手把手地教非洲人如何使用缝纫机,到去年已经有了21条生产线和1500+名工厂工人。并且通过非洲本地获取纺织原料的优势,以及廉价的劳动力,在发展本土服装产业方面初见成效。
中国作为产业大国,因为服装产能高、库存量大,近些年对于劳动力价格上涨和原材料价格的问题也确实有些头疼,转移非洲是一条出路。
而对于非洲来说,纺织业的产业链在一点点建立,随着产业链的成熟和规模的扩大,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他们将穿上自己生产的新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