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簡切換

FX168財經網>國內外政經熱點解讀>正文

行業 | 1.4萬億化工巨無霸誕生,中化集團與中國化工實施聯合重組

文 / 秋名山嫩司機來源:FX168

3月31日,經國務院批準,中國中化集團有限公司與中國化工集團有限公司實施聯合重組。中化集團和中國化工整體劃入新公司。

萬億級“巨無霸”將至 

中化集團官網顯示,中化集團與中國化工實施聯合重組,新設由國資委代表國務院履行出資人職責的新公司,中化集團和中國化工整體劃入新公司。 

後續,中化集團和中國化工將遵照相關法律法規和監管機構的要求,積極、穩步推進本次聯合重組。 

圖片來源:中化集團官網

 

 

值得注意的是,兩家世界500強的央企重組之後,將形成一家資產過萬億、員工數達到22萬的巨無霸公司。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會長李壽生表示,“兩化”重組之後,總資產可以達到1.4萬億,營業收入能達到1萬億,這樣的規模無論是在國內,還在國際都是一個大型的集團公司。 

公開信息顯示,中化集團是一家石油和化工產業綜合運營商、農業投入品(種子、農藥、化肥)和現代農業服務一體化運營企業,並在城市開發運營和非銀行金融領域具有較強的影響力。 

2019年,中化集團的營業收入達到5863億元,利潤總額和淨利潤也顯著增長,分別達到186.8億元和133.6億元,資產負債率進一步下降。 

2020年,中化集團在《財富》全球500強榜單中名列第109位,迄今已30次上榜。 

目前,中化集團設立能源、化工、農業、地產和金融五大事業部,對境內外300多家經營機構進行專業化運營,並控股中化國際(SH.600500)、中化化肥(HK.00297)、中國金茂(HK.00817)、遠東宏信(HK.03360)等多家上市公司,擁有全球員工近六萬人。 

受消息影響,港股上市的中化化肥大幅高開,盤中一度上漲7%,截止周四收盤,中化化肥報1.05港元,上漲5%;此外,遠東宏信上漲0.75%,中國金茂下跌0.96%。 

 

另據中國化工集團官網介紹,中國化工是在原化工部所屬企業基礎上組建的國有企業,是中國最大的化工企業,員工14.5萬名,8.7萬名員工位於中國境外。 

中國化工的主營業務包括化工新材料及特種化學品、農用化學品、石油加工及煉化產品、橡膠輪胎、化工裝備和科研設計6個業務板塊。 

據其官網介紹,中國化工總部設在北京,在全球150個國家和地區擁有生產、研發基地,並有完善的營銷網絡體系,有7家專業公司、4家直管單位、82家生產經營企業,控股9家上市公司,11家海外企業,384個研發機構,其中海外151個。 

中國化工在世界500強列164位。根據Wind數據,2019年報顯示,中國化工總資產8439.62億元,營收為4543.46億元。 

據悉,重組後的新公司涵蓋生命科學、材料科學、基礎化工、環境科學、橡膠輪胎、機械裝備、城市運營、產業金融等業務領域。 

對於此次聯合重組並組建新公司,中化集團表示,這能夠更好地整合資源、發揮協同效應,有助於打造一家行業領先的綜合性化工集團,加速化學工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行業轉型升級;有助於進一步優化企業資源配置,形成產業鏈的有機協同互補,增強科技研發和創新能力,釋放企業活力。 

“兩化”合並始末 

事實上,兩家公司重組的傳聞由來已久。“‘兩化’的重組前後曆時五年時間,這其中很重要的標誌便是寧高寧的出現。”相關業內人士說道。 

寧高寧被稱為“並購之王”。2016年1月,寧高寧從中糧集團董事長、黨組書記的位置上調任中化集團董事長、黨組書記。隨後,中化集團在內部進行調整,2016年底,中化集團按照“小總部、大業務”原則,組建能源、化工、農業、地產和金融五大事業部。 

2017年6月,中國化工對先正達430億美元的並購正式完成。作為分別在瑞士和美國上市的全球第一大植保公司、第三大種子公司,先正達在全球9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兩萬多名員工。經營數據顯示,2016年底,先正達具備總資產1334.2億元,當年銷售收入895.3億元,淨利潤84億元。 

2018年7月,寧高寧兼任中國化工董事長、黨委書記。此舉被外界認為是中國化工與中化集團合並的標誌。而履新中國化工董事長後,寧高寧已經成為三家世界五百強企業的掌舵人。 

 

中化集團與中國化工的重組同樣被外界看好。“從中化集團與中國化工的發展曆程來看,兩化確實存在一定的互補性。”業內人士說道。 

“任建新掌舵時中國化工傾向於財務性投資。寧高寧的思路則略有不同。寧高寧擔任兩個集團的董事長後,兩個集團逐漸思想統一。但是因為中國化工戰線太長,板塊較多。兩家企業的管理、產業鏈條、企業文化的差異性很大,對於重組也構成了一定的阻力。”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說道。 

在2020年年初的中化集團2020年工作會議上,寧高寧透露,2020年公司即將開啟一段令人激動的偉大征程。過去70年,中化集團很多次站在轉折點上,而今再一次站上轉折點。他表示,中國的化工品消費占全球消費量40%以上,作為全球第一化工大國,還沒有一家真正的大型綜合性跨國化工企業,這個使命應該由中化集團來承擔。 

到2020年1月,“兩化合並”終於進入實質性操作階段。2020年1月5日,中化集團和中國化工將旗下農化資產合並,共同注入中國化工旗下中化工(上海)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後者隨後更名為先正達股份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先正達集團”)。 

兩家央企當時均表示,此舉旨在進一步深化國企改革,優化資源配置,這也是兩化進一步加強合作的重要舉措。 

在先正達集團成立前,中化集團和中國化工集團已開始在內部推動一項名為SAS的聯盟。SAS這三個字母分別指代Sinochem(中化集團)、ADAMA(安道麥)和Syngenta(先正達)。成立該聯盟的目的,意在推動三方在農化板塊的合作與協同,它也是先正達集團的雛形。 

此次合並注入先正達集團的資產包括:中國化工旗下先正達股份公司(以下簡稱“先正達”)100%股權、安道麥股份有限公司74.02%股份、中化集團旗下荃銀高科、揚農化工、中化化肥等多家上市公司的股權,合計總資產約2000億元。 

2020年6月,農化公司先正達集團宣布正式重組完成,標誌着中國化工與中化集團的農化板塊合並成功。 

該集團匯集了總部位於瑞士的先正達股份有限公司、總部位於以色列的安道麥以及總部位於中國的中化集團旗下農業業務,充分融合各家公司的實力。 

 

人事安排上,原先正達股份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傅文德(Erik Fyrwald)出任先正達集團首席執行官,原安道麥首席執行官翰林(Chen Lichtenstein)出任先正達集團首席財務官,蘭德斯曼(Steve Landsman)擔任先正達集團總法律顧問,羅伯茨(Laure Roberts) 擔任先正達集團首席人力資源官。 

值得注意的是,在先正達董事會的9個席位中,中方占其中兩席。“兩化”董事長寧高寧擔任董事長,先正達集團CEO傅文德擔任執行董事,中國化工農化公司董事長陳洪波和原巴西石油總裁帕瑞特(PedroPullen Parente)擔任非執行董事,其餘5人為獨立非執行董事,均為外籍。 

先正達9位董事(圖源:先正達官網)

 

 

2020年9月2日,在國新辦舉行的中外記者見面會上,寧高寧就“兩化”重組一事表態:“中國中化和中國化工兩家企業的合並正在進行中,要經過內部的很多研究、程序。必要性很強,我們會積極推動這個事情。”這是對於“兩化”合並一事,寧高寧的首次對外公開表態。 

據了解,中化集團和中國化工的成功合並,是繼中電投與國核技(國家電投)、神華集團與國電集團(國家能源投資集團)、中核與中核建(中核集團)之後的第四起能源行業央企重組。按照營業收入計算,合並後的兩家央企將成為全球最大化工企業。 

“兩化”合並後會上市嗎? 

2017年6月,中國化工完成對瑞士農化巨頭先正達股份的收購,收購總額高達504億美元,此筆交易完成後,中國化工總資產增加了1.08倍至7846.26億元;同期總負債增加了88%至4342.39億元。 

由於這一並購之後負債陡增,疊加兩家央企資產、業務龐雜,且雙方合並動力不足,資產重組一度處於難以推進的“拉鋸”狀態。這一背景之下,緩解債務壓力,推動整合進程,推動上市融資成為大概率事件。 

而且在被中國化工集團收購後,先正達股份已從證券交易所退市,並謀劃在2022年重新上市。先正達集團將繼承先正達股份成為未來上市的主體,但上市的地點和時間暫未確定。 

3月31日,先正達集團的子公司先正達股份公司發布2020年年報,年報顯示先正達股份公司2020年銷售收入142.87億美元,同比增長 5.19%。四大農化巨頭中僅先正達股份公司和科迪華保持了正向增長。 

 

根據先正達集團公布的前三季度銷售情況來看,先正達股份公司涵蓋的植保和種子業務疊加安道麥的銷售業績大概占到先正達集團73%~74%的業績,而根據3月30日安道麥公布的2020年銷售收入為41.28億美元,可以大膽地預測先正達集團2020年的銷售業績大概為248.85億~252.26億美元。拜耳作物科學2020年銷售收入為188.40億歐元,換算下來也就220.43億美元,故而先正達集團有望超“拜耳”奪取全球農化頭把交椅。 

而且,近年來國際化工巨頭推動重組整合頻繁,2015年12月,美國最大兩家化學公司杜邦與陶氏化學達成平等合並協議;2018年6月,拜耳公司宣布完成對美國生物技術公司孟山都的收購。 

化學工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性和支柱性行業,是現代經濟體系的重要部門。世界化學工業具有產業集中度高、規模效應突出、大企業主導等特點。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會長李壽生表示,“兩化”重組,對中國石油化工業,整個行業來講是一個重大的曆史性事件。在專業上能夠形成優勢互補,能把新型戰略性產業和技術產業能夠有效地結合,同時它的科研力量能夠進一步地集聚。“兩化”合並對我們行業增強國際競爭力,增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公司,是一件可以載入史冊的大事。 

中化集團和中國化工在業務上具有較強互補性。一方面,中國化工在橡塑機械制造方面,總能力居世界第三,是中化集團天然橡膠和橡膠化學品業務的上遊企業。另一方面,中化集團是世界重要的天然橡膠生產和供應商,而中國化工在2015年完成對意大利輪胎制造企業倍耐力的收購後,輪胎產能已居國內第1位、全球第15位。此外,在許多化工原料和化學品業務上,兩家企業也聯系緊密。 

中金公司認為,兩化重組有望成就世界一流綜合性化工企業。聚焦新技術與新產品,協同能源、化工等多領域,提升全球產業鏈影響力。將企業做大做強及提升核心競爭力是國企改革的重要目標,兩化合並後業務涵蓋生命科學、材料科學、基礎化工、環境科學、橡膠輪胎、機械裝備、城市運營、產業金融等眾多領域。兩化整合後有助於提升其在相關領域的全球地位以及行業影響力與號召力,同時憑借其優秀的供應鏈輻射能力,有望對行業秩序、產業生態發揮再造作用。 

從國內來看,眾所周知,不同於油氣、煤炭、煉化等產業上中遊原料端的群雄並立,化工行業普遍呈現小、散、亂的競爭格局,即便有中國中化、中國化工等央企和一眾地方國企存在,但由於個體影響力有限,並不能引導形成良好的產業生態和行業秩序。全行業自由過度、自律不足,不光企業很散亂,各地的化工園區也很散亂,這是造成全行業市場競爭無序、質量效益不高、安全環保問題突出的重要原因。 

金融市場專家董翔表示,中化集團和中國化工一旦完成重組,將在化工業務和農業業務方面打通上下遊產業鏈,實現垂直化布局,這有利於提高新集團整體的抗風險能力。不過,兩大央企的聯合重組牽涉面極廣,合並後如何實現各業務板塊之間的有效協同,以及合並後如何獲得更強市場競爭力,仍有待觀察。 

分享
掌握最新全球資訊,下載FX168財經APP

相關文章

48小時/周排行

最熱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