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簡切換

FX168財經網>冷靜>正文

【一季度精選】全球貿易局勢進入新階段 焦點不只有中美磋商

文 / 冷靜來源:FX168財經網

2018歲末,中美領導人同意停止相互加征新的關稅,並設下自12月1日開始的時90天的寬限期;2019年初,中美經貿磋商無疑再度成為了全球貿易局勢中最牽動金融市場的一件大事:2月24日,在結束第七輪中美經貿高級別磋商之後,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推遲原計劃於3月1日提高對華關稅的期限。

中美已進行九輪經貿磋商:協議有關文本才是重中之重!

在去年5月和6月第二、第三輪磋商後,美國單方面“撕毀”磋商達成的共識,宣布對中國加征關稅舉措。此後伴隨第二輪和第三輪中美互征關稅舉措落地,中美磋商交流暫停。直至2018年12月1日兩國元首阿根廷會晤,確立90天“休戰期”,雙方各層級經貿磋商才開始逐步重啟。

雖然中美經貿磋商已經進行了九輪,且進入2019年之後,雙方的磋商密集進行,以期在3月1日這一暫停期截至日前達成協議。不過,最近幾輪磋商均為無簽訂協議、無共同聲明、無共同會見記者的“三無”磋商,但是從雙方的部分談判代表以及媒體的信息中獲悉談判取得積極進展,尤其是特朗普宣布了推遲原計劃的提高對華關稅的期限。

 

日期

中方

美方

第一輪

201853日至4

 

美國財政部長努欽率團訪華

第二輪

2018515日至19

中美全面經濟對話中方牽頭人劉鶴赴美訪問

 

第三輪

201862日至4

 

美國商務部長羅斯率團訪華

第一輪加稅落地

201876

開始對第一批清單340美元美國商品加征25%關稅

開始對第一批清單34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征25%關稅

第四輪磋商

2018822日至23

中國商務部副部長、國際貿易談判副代表王受文赴美磋商

 

第二輪加稅落地

2018823

開始對第二批清單160億美元美國商品加征25%關稅

開始對第二批清單160億美元美國商品加征25%關稅

第三輪加稅落地

2018924

開始對自美國進口的600億美元產品加征10%5%不等的關稅

開始對自中國進口的2000億美元產品加征10%關稅

G20·元首會晤

2018121

中美領導人同意停止相互加征新的關稅,並設下自121日開始的時90天的寬限期

第五輪

2019130日至31

中美全面經濟對話中方牽頭人劉鶴率團訪問華盛頓

 

第六輪

2019214日至15

 

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財政部長努欽率團訪華

第七輪

2019221日至24

中美全面經濟對話中方牽頭人劉鶴率團訪問華盛頓

 

第八輪

2019328日至29

 

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財政部長努欽率團訪華

(中美貿易磋商表)

2月進行了第六和第七輪經貿磋商,由於沒有協議、備忘錄以及共同記者會,只能根據官方的新聞稿以及媒體的相關信息,來分析磋商的具體進展。針對第七輪磋商相較第六輪的進展,以下幾點值得注意:

1、從新華社對最近兩輪磋商通稿提及的談判內容來看,從第六輪的“技術轉讓、知識產權保護、非關稅壁壘、服務業、農業、貿易平衡、實施機制”,調整為第七輪的“技術轉讓、知識產權保護、非關稅壁壘、服務業、農業以及匯率”,明確點明了“匯率”,由於美方一直希望中國不要通過讓人民幣貶值來獲取競爭優勢,推測中方可能在匯率方面做了一定妥協。

2、據媒體對第七輪中美經貿磋商的報道,由於特朗普表示“不喜歡”諒解備忘錄而偏好“協議”,美方貿易代表萊特希澤隨即表示,“從現在起,我們不使用‘諒解備忘錄’一詞。我們將使用‘貿易協定(trade agreement)’這個詞。”雙方下一步目標將是直接達成具有國際法約束力的貿易協定,跨過“諒解備忘錄”一步。

3、中國將大規模購買美國商品和服務,旨在減少美國與中國的巨額雙邊貿易逆差據媒體援引一位知情人士透露,中國已提出在六年內將美國商品的購買額提高1.2萬億美元(第六輪時報道的是1萬億美元)。據美國的數據,2017年中國購買了1300億美元的美國商品。

4、綜合外媒報道,美國和中國接近達成一項貿易協議,根據該協議,只要北京方面履行從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到大量進口美國商品的一系列承諾,美國可能解除對中國加征的大部分或全部關稅。中方在最近與美國進行的一系列談判中已經明確表示,迅速取消對200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征的關稅是最終敲定任何協議的必要條件。

外媒援引知情人士說,剩餘的阻塞點之一是關稅是立即取消,還是在一段時間內取消。此外,作為正在進行的談判的一部分,美國要求中國不要對為了確保協議得以落實而采取的潛在美國關稅措施實施報複,或在世界貿易組織提起申訴。

華爾街日報援引知情人士的話稱,中國提出降低對美國農產品,化工產品,汽車和其他產品的關稅。作為協議的一部分,中國承諾加快推進取消對汽車合資企業外資所有權限制的時間表,並把進口汽車關稅降至目前稅率15%以下。

5、結構性改革也必然是中美談判分歧較大的焦點。綜合外媒報道,美國貿易談判代表萊特希澤國會的聽證會上表示,與中國的貿易談判不能僅是一個“購買協議”,還需包含“顯著的結構性改變”。據悉,美方列出的結構性改革清單,涉及到政府主導、國有經濟地位等。

在第七輪經貿磋商結束之後,從新華社的通稿可知,3月12日至14日,中美雙方牽頭人共進行了三次通話,雙方“在文本上進一步取得實質性進展”。在雙方談判代表保持緊密聯系之際,眼下中美經貿磋商似乎已經“接近最後階段”,“處於達成協議的最後關鍵時刻”!

在第八輪以及第九輪貿易磋商之後,中美雙方表示貿易磋商取得新的進展。最新消息:新華社報道,4月3日至5日,中美舉行第九輪經貿高級別磋商。雙方討論了技術轉讓、知識產權保護、非關稅措施、服務業、農業、貿易平衡、實施機制等協議文本,取得新的進展。雙方決定就遺留的問題通過各種有效方式進一步磋商。美國白宮新聞秘書也在聲明中稱,談判的主題包括知識產權、強制技術轉移、非關稅壁壘、農業、服務、采購以及執行。美國和中國進行了富有成效的會談,在諸多關鍵議題上取得進展。重要的工作依然存在,而牽頭人們、副部長們和代表團成員們將繼續接觸,以解決懸而未決的問題。

中美經貿磋商的基本判斷

一、中美兩國、乃至全球經濟前景日益黯淡,增添了雙方推進行動、結束長達八個月的貿易戰的緊迫性,或至少達成延長休戰的共識,以免衝突進一步升級。美銀美林全球經濟研究主管Ethan Harris表示,“在過去的一年里,全球信心逐漸下降,而貿易戰為主因。可是有些永久的傷害可能已經造成,因此即使恢複可能也無法完全弭補造成的傷害。如果達成協議,會令人長出一口氣。”

二、就美方而言,去年11月以來曆經經濟數據放緩、民主黨執掌眾議院、美股大跌、聯邦政府關門等系列事件,再加上特朗普謀求2020年連任,美方立場逐漸回歸冷靜。就中方而言,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積極財政發力尚待時間方能見效,就業穩定面臨挑戰,因而,今明兩年暫時“休戰”,是雙方共同訴求。國際金融協會(IIF)首席中國經濟學家Gene Ma稱,特朗普想要的是和而不是戰,因為2020年大選在即,他沒有多少時間了。“我預計北京方面將提議一份更長的購物清單、人民幣不貶值、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以及減少強制企業合資。”

三、美國總統特朗普2月24日宣布原定的3月1日談判期截止日延期,接下來除了關注貿易磋商的進展之外,最關鍵的恐怕還是中美領導人的會晤時間,因為那可能就是簽訂最終貿易協定的日子!今年1月,特朗普在會見劉鶴副總理後發推文表示,只有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才能達成最終協議。2月白宮新聞秘書桑德斯也表示,中美要最終達成協議,取決於特朗普總統和習近平面對面的會晤。

不過,即便達成了協議,也需要保持警惕。一是特朗普是否會如去年5月一樣,在達成合意後,隨即又推翻共識?二是如果特朗普成功連任,是否會繼續在其第二任期內發動對中國另一輪針對行動?新華社此前也曾發文稱,中美經貿談判最後階段可能有“新的不確定性”,中美經貿摩擦具有“長期性、複雜性和艱巨性”。

歐美汽車關稅:特朗普的關稅核選項?

作為全球汽車行業的一枚重量級定時炸彈,美國商務部負責的進口汽車關稅報告已於2月17日正式遞交特朗普,總統有90天時間決定是否遵從報告的建議,他將在5月18日之前作出決定。該報告意在調查進口汽車是否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威脅,可能導致美國銷往本土的向進口汽車及零部件征收高額關稅。

2月20日,奧地利總理庫爾茨與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白宮會面,雙方就貿易和能源政策等爭議性議題進行了討論。庫爾茨表示,特朗普與歐盟距離達成可避免汽車關稅的協議還有很遠。特朗普則在白宮對記者們表示,若無法與歐盟達成協議,美國將對歐洲進口汽車收取高額關稅,征收汽車關稅一事正在政府的考慮之中。

如果特朗普決定采取行動,預計關稅將在20-25%之間。這可能導致世界其他地區對美國的汽車出口減少三分之一。對歐盟而言,這意味着將減少170億美元的出口。IFO研究所的計算表明,從長期來看,德國對美國的汽車出口甚至可能下降近50%。考慮到汽車行業與經濟中其他行業之間的整合供應鏈和互聯互通,總體影響可能會更大。

一位歐盟高級官員表示,如果美國總統特朗普像他威脅的那樣對歐盟汽車加征關稅,卡特彼勒卡車,施樂機器和新秀麗箱包等美國商品將面臨歐盟的報複性關稅。歐盟委員會曾表示,如果特朗普再以國家安全為由對歐洲汽車及零部件加征關稅,歐盟將對200億歐元(227億美元)美國產品征收報複性關稅。

汽車經銷集團AutoNation的首席執行官Mike Jackson接受采訪時表示,如果美國提高汽車和汽車零部件進口關稅,那麼去年對鋼鋁加征的關稅“看起來就像是小兒科”。提高汽車關稅好比“關稅核選項”,對特朗普試圖為經濟所做的一切都會造成幾乎難以想象的嚴酷破壞,“最終我認為不會落地”。

除了中美經貿磋商、歐美汽車關稅等之外,日美之間的貿易談判同樣值得市場關注。雖然日本政府提出,4月由經濟財政再生相茂木敏充訪美並舉行首輪談判的日程方案,但是美方傳來消息稱目前暫時無法調整。因為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談判代表萊特希澤是與中國談判的負責人,中美磋商尚未達成協議,美國正優先與中國談判。

美國總統特朗普將於5月下旬訪日,並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會談。日本政府希望屆時完成部長級磋商的首輪談判,在貿易領域取得一定程度的進展。但如果中美貿易談判拖延下去,日美之間關於貨物貿易協定(TAG)談判開始的時間也會延遲。

有分析認為,對日本來說,TPP和EPA的生效對於日美貨物貿易協定(TAG)談判將產生積極作用。2月1日,日本與歐盟的經濟夥伴關系協定(EPA)正式生效,這意味着全球最大規模的自貿區啟動。在日歐EPA生效前不久,日本主導的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TPP)也已於2018年12月30日生效。

早在2018年9月底,美國、墨西哥和加拿大就已最終達成USMCA,以取代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3月12日,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在國會參議員聽證會上稱,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正與國會山一道致力於美國墨西哥加拿大貿易協議(USMCA),若國會山不能批準美國墨西哥加拿大貿易協議,將不利於美國在貿易方面的可信度。

分享

相關文章

48小時/周排行

最熱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