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HS Markit首席經濟學家Nariman Behravesh博士對世界主要幾個經濟體未來兩年的貨幣政策進行了展望,他表示,全球長期利率可能會進一步下降,目前全球溫和收緊的貨幣政策明顯結束,新一輪寬松周期即將到來。對於中國貨幣政策走向,Behravesh認為,經濟增長企穩的初步跡象已經顯現,貨幣寬松對通脹的影響應該是有限的,一旦經濟站穩腳跟,央行可能會繼續金融體系去杠杆化,
2017年全球經濟增長加速,導致一些主要央行開始穩步或者緩慢收緊貨幣政策。美聯儲、加拿大央行和英國央行走在了前列。其他央行(如墨西哥、印度、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也紛紛效仿。由於2018年上半年經濟增長依然強勁,這種緊縮傾向依然存在。然而,由於貿易緊張局勢加劇和全球制造業下滑,今年下半年經濟增長開始放緩。由於通脹沒有加速的跡象,各國央行做出了相應的反應。美聯儲啟動了政策“轉向”,表明近期加息將減少,其資產負債表的縮減將得到更多衡量。歐洲央行在停止購買債券後,宣布向銀行提供新的長期貸款,並暗示加息還要很長的路要走。全球溫和收緊的貨幣政策的明顯結束,新一輪溫和寬松周期可能即將開始,後續將產生多重影響。
一些中央銀行也開始放松銀根(例如,中國人民銀行和印度儲備銀行);其他國家可能會效仿,或者至少將利率維持一段時間。不再進行進一步的緊縮,或者在某些情況下放松,將有助於穩定增長,並控制經濟進一步的減速。世界許多地區的長期利率可能會進一步下降。總體而言,這些舉措可能意味着這些經濟體的貨幣貶值。在這些經濟體,央行采取了更大膽的寬松舉措——特別是,美聯儲的轉向將減輕許多經濟體的貶值壓力,讓央行進一步放松。由於經濟增長和通貨膨脹預計會保持在低水平,利率前景的風險傾向於下跌。
世界主要央行貨幣政策展望(2021年之前)
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
未來兩年的貨幣政策行動:
通脹溫和,財政沒有明顯的失衡跡象,這為美聯儲提供了一個保持耐心的機會,等待進一步的信息。預計2019年底的加息將是本次緊縮周期的最後一次加息。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尚未決定與美聯儲所持美國國債期限構成演變有關的重要問題,以及是否加速收縮其抵押貸款支持證券(MBS)投資組合。
對增長和通脹的影響:
我們預計,2019年實際GDP增速將放緩至趨勢水平,通脹率將穩定在2%以上。這些預測與美聯儲2019年底再次加息的預期相一致,這將把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的上限提高到2.75%。這樣的舉措可以被視為將實際聯邦基金利率維持在0.5%左右,而通貨膨脹率則略高於2%。
歐洲央行
未來兩年的貨幣政策行動:
歐洲央行近期的重點將是在9月份實施TLTRO之前的技術準備工作。我們預計,政策利率前瞻性指引將進一步延長至2019年底,最有可能延長至2019年第三季度。鑒於延長負利率維持時間給銀行業帶來的成本,很可能會引入一種針對銀行超額準備金實施負利率的分級制度。我們預計歐洲央行只會在2022年第一季度首次加息。因此,貨幣市場和短期利率可能仍將維持在異常低的水平。歐洲央行的遠期指引也將壓低長期利率。
對增長和通脹的影響:
歐洲央行3月份政策聲明的影響可能微乎其微。我們認為它們是停止繼續收緊貨幣政策,而不是增加重大刺激。更含蓄地說,它們將為意大利的銀行提供長期流動性。隨着人們對主權債務可持續性的擔憂加劇,意大利銀行的融資成本已經上升。
日本銀行
未來兩年的貨幣政策行動:
考慮到CPI(不包括新鮮食品)可能不會穩定在2%以上,日本央行不太可能在未來兩年內改變其貨幣政策計劃。除非日本央行認為從收入到支出的良性循環正在消退,並認為有必要進一步放松貨幣政策,以防止通縮情緒加劇。
對增長和通脹的影響:
即便日本央行對其貨幣政策進行任何調整,其對經濟增長和通脹的影響也應該是微乎其微的,因為自2010年以來,日本央行在政策利率接近於零的情況下,5年多來一直維持着非常寬松的貨幣政策。
英格蘭銀行
未來兩年的貨幣政策行動:
盡管勞動力市場形勢不佳,但英國央行不太可能在5月會議或近期內加息,因市場擔心英國脫歐的長期不確定性將繼續損害經濟活動。即使英國順利脫歐,英國央行仍將對未來收緊政策的步伐保持謹慎,並認為複雜且不確定的貿易談判(美國與歐盟)仍對英國投資和就業構成風險,企業在談判結束後對歐盟市場準入存在仍不確定。減少英國退歐風險應該會導致2021年5月加息至1.0%,然後在2022年5月加息至1.25%。這反映了我們的退歐底線,即英國和歐盟將逐步達成一項新的貿易協定。英國央行對遠期市場利率所暗示的調整路徑表明,政策利率的最終值2019年為0.9%,2020年為1.0%,2021年為1.1%。
對增長和通脹的影響:
缺乏加息的緊迫性,反映出人們擔心在英國經濟步履蹣跚之際犯下政策錯誤,因為英國何時、如何退出歐盟以及外部環境更加嚴峻,都存在根深蒂固的不確定性。這意味着英國央行將繼續擱置對勞動力市場趨緊引發得通脹溢出效應、以及企業獲利和單位勞動力成本增長的擔憂。
加拿大銀行
未來兩年的貨幣政策行動:
預計二季度疲軟增長將持續。這將推遲加拿大央行(Bank of Canada)的下一次加息。預計加拿大央行最早在今年年底加息。央行可能會在2020年再次加息,直到政策利率達到2.5%的長期中性水平。
對增長和通脹的影響:
石油價格的衝擊抑制了能源行業的擴張。此外,與貿易政策和家庭債務增加相關的不確定性限制了投資和家庭支出,使通脹壓力相對較低。這些持續存在的問題可能會降低潛在增長。
巴西中央銀行
未來兩年的貨幣政策行動:
自美聯儲宣布將在政策上采取耐心的態度以來,巴西央行(BCB)也采取了同樣的做法,並向市場暗示今年不會加息。在我們的預測中,巴西央行在2020年會將其政策利率從6.50%提高到7.50%。隨着中央銀行實現其較低的通脹目標,這一利率將在2021年底下調。央行2019年、2020年和2021年的通脹目標分別為4.25%、4.00%和3.75%(2019-21年的通脹目標容忍區間為正負1.5個百分點,比如2019年的目標區間為2.75%-5.75%)。
對增長和通脹的影響:
巴西央行評估當前的政策利率低於其結構性價值——這個價值相對較高,因為它是由龐大的財政赤字和高債務推高的。然而,由於巴西經濟疲弱,只有在商業銀行對企業和消費者的貸款利率仍然很高的情況下,才有理由實施相對刺激的貨幣政策。降息的最大影響是對公共財政的影響:大量的公共債務與政策利率掛鉤,因此,將利率下調700多個基點,導致每年節省GDP的1%。
俄羅斯銀行
未來兩年的貨幣政策行動:
IHS Markit預計,到2019年7月,俄羅斯的政策利率將保持在7.75%不變。此後可能會加息25個基點,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燃料關稅上調帶來的通脹影響。上調燃料關稅將於今年7月生效,2018年收獲期結束後,食品價格可能會加速上漲。然而,受疲弱的家庭支出、溫和的外部利率環境和盧布走強的影響,預計俄羅斯央行將在2019年第四季度恢複貨幣寬松政策。
對增長和通脹的影響:
近年來去美元化提高了俄羅斯貨幣政策的有效性。然而,目前央行的回旋餘地很小,這將限制其關鍵利率變動的幅度及其對增長和通脹的影響。俄羅斯央行一直承受着政府的壓力,要求它通過降低借貸成本來刺激脆弱的經濟複蘇。相反,央行必須將年通脹率控制在4%的目標之下,並遏制無擔保消費貸款持續兩位數的增長。
印度儲備銀行
未來兩年的貨幣政策行動:
由於印度國內和全球經濟增長放緩,通脹率仍低於印度央行的通脹目標,印度央行6月份再次降息的可能性越來越大。6月以後,通脹壓力加劇和財政赤字上升將幾乎沒有留下進一步寬松的空間,我們預計2019年接下來不會進一步降息,貨幣政策可能在2020年初至中期轉向緊縮。
對增長和通脹的影響:
貨幣政策寬松,加上貸款規則的放寬以及2019年第一季度選舉驅動的財政支出增加,將為2019年4月(2019財年)的財政年度上半年的增長提供一些支持,實際GDP增長預測從2018財年上半年估計的7.1%提高到2019財年上半年的7.4%左右。然而,隨着財政刺激措施的推動逐漸消退和淨出口惡化,預計實際GDP增速將從2019財年下半年開始放緩,2019財年全年平均增速為7.0%,2020財年為6.9%。通貨膨脹率一直低於預期,也遠低於印度央行4%的中值目標,這證明了迄今為止的政策降息是合理的。然而,這種疲軟是由食品和燃料價格造成的,而核心通貨膨脹率一直保持在5%以上。食品和燃料價格將在未來幾個月加速上漲(特別是在季風季節不規律且低於正常水平的情況下),因此總體通脹率將在2019年下半年突破5%的關口,2019年和2020年的平均通脹率可能分別為4.2%和5.3%。
中國人民銀行
未來兩年的貨幣政策行動:
貨幣政策至少在2019年底前保持寬松。不過,中國央行不太可能大舉打開流動性閘門。消除包括遏制中國高杠杆率在內的金融體系風險,仍是一個關鍵的政策目標。始於2017年的金融體系去杠杆運動,因與美國的貿易談判而中斷。為了應對增長放緩,避免過度信貸擴張,中國政府還推出了財政刺激措施,包括減稅和降低企業費用。一旦經濟增長企穩站穩腳跟,政府可能會重啟金融體系去風險舉措,並停止貨幣寬松措施。
對增長和通脹的影響:
貨幣和財政刺激的結合應該能夠穩定中國的經濟增長。經濟增長企穩的初步跡象已經顯現。貨幣寬松對通脹的影響應該是有限的。中國的消費價格通脹保持溫和,遠低於政府設定的3%的目標。考慮到中國產能過剩狀況,內需穩定不應該帶來通脹壓力。
來源:微信公眾號路聞卓立
ID:Trading_C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