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年頭兒,西方企業大裁員,算不上什麼新鮮事兒,但老板“身先士卒”,就不多見了。最近匯豐就上演了這麼一幕,計劃裁員4000人之餘,先把“大老板”——首席執行官範寧(John Flint)給炒了。
對於這位任期僅18個月的CEO,匯豐的官方措辭比較婉轉,說的是“協議離職”,但在令市場震動的同時,難免引起了外界的議論紛紛。
匯豐帥印易主的消息是與期中財報一起公布的。財務報告顯示,匯豐上半年稅前利潤增長了15.8%,達到124億美元,該公司還宣布了10億美元的股權回購計劃。這家一向穩健的銀行巨頭即便不算形勢大好,也可以說是表現堅挺。
但匯豐股價當天卻因為範寧離任的消息而下跌。想當年歐智華(Stuart Gulliver)欽點、匯豐史上最年輕的CEO如今草草收場,具體原因卻語焉不詳,這不能不令投資者心生不安。
對於這一事件背後的真正原因,各路分析猜測,有不少版本。
有一種是說範寧辦事不力。雖然他上任後搞了不少像拓展中國市場、投資數字化這樣的“大動作”,但卻沒能力挽狂瀾,讓匯豐回歸往日的輝煌。在他就任的18個月里,匯豐股價下跌了14%,雖然跌幅低於同業的平均水平,但遠高於大盤的1%。
據說當初範寧的任命在董事會就頗具爭議,最終商議給予兩年“試用”。現在兩年還沒到,董事會就已經不耐煩到要“趕人”了。
也有版本說這是匯豐主席杜嘉祺(Mark Tucker)本人的決定。不到兩年前杜嘉祺與範寧前後腳被任命,二人都對中國市場情有獨鍾,但他倆的相似之處可能也就到此為止。與從大學畢業就進入匯豐、一步步升到最高位置的範寧不同,杜嘉祺從最初的足球隊球員、到保險業明星、最後成為匯豐史上首位從外部聘請的主席,職業經曆豐富許多。
英國媒體報道稱,有知情人透露,杜嘉祺不滿意範寧在削減開支和制定銷售目標上的“軟弱”。
還有很多顯得更加天馬行空的猜測,比如有人聯想到華為孟晚舟一案中匯豐提供了證據,所以董事會為了不惹怒中國而讓範寧“背鍋”。
拋開這種不靠譜的爆料不說,我們或許可以從匯豐的官方言論中尋得蛛絲馬跡。在此次的聲明中,杜嘉祺先是讚揚並感謝了範寧對匯豐的貢獻,然後話鋒一轉說道:“在全球環境更加複雜和更具挑戰性的情況下,董事會相信我們需要做出改變來迎接我們所面臨的挑戰和非常重大的機遇。”
如果細細盤點一番,匯豐這艘“穩健”的大船在不遠的未來可能會迎來罕見的“驚濤駭浪”。
首先是本土的壓力。英國退歐帶來的陰霾已經籠罩在英國經濟上空三年之久,最新的官方數據顯示,英國經濟在今年二季度收縮,為七年來首次。新首相上台,燒的最旺的一把“火”卻是無協議退歐。陰霾加劇,簡直是烏雲密布。
在這種情況下,英國人民再熱愛購物也得“悠着點兒”花,更別提買房這種大事了。企業呢,更是人心惶惶,得為英國無協議退歐做準備,還得謹防目前持有或者準備購買的資產隨時暴跌。
匯豐自己對英國的形勢並不樂觀,預計在最糟糕的情況下(可能性5%),英國房價下跌5%,失業率上升至接近8%。
消費信貸、房貸、企業借貸,這些都是匯豐的主營業務,要說毫無影響,應該沒人會信。
當然,始建於香港的匯豐“主場”並不在英國本土。它有78%的業務在亞洲,其中大部分在中國。近年來匯豐由亞洲與西方間的巨大貿易往來中獲益,但隨着中國向着更多拉動內需的轉型,這種情況顯然難以持久。
從更廣泛的全球環境來看,一邊是特朗普發動的貿易戰“攪局”,一邊是以美聯儲為首的各國央行的降息潮來襲。為此,匯豐下調了美國的利潤目標。“鑒於降息的普遍前景以及全球銀行市場的逆境。我們預期無法達成2020年美國每股回報達到6%的目標。”
要如何在這個前有狼後有虎的困局中殺出重圍,對於匯豐以及眾多銀行來說,絕對是個巨大的難題。
在杜嘉祺的解題思路里,“殺伐決斷”可能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關鍵詞。他在回複媒體關於匯豐的未來策略時反複提及三個詞:“加快腳步、堅定誌向、果斷行動”。範寧的離任,或許正是因為他不符合這種足夠“強硬”的定位。
範寧宣布離職後不久,匯豐大中華區首席執行官也宣布辭職,上個月匯豐還換掉了美國分公司的“頭兒”。再加上匯豐表明此次計劃裁員的4000個職位主要都是高層。怎麼看,這都是要“輕裝上陣”+“大換血”的節奏。
另一方面,包括範寧在內,匯豐最近三屆的CEO在公司內任期總時長高達100多年,而如今下一任正式CEO待定,相關負責獵頭已經對內部和外部人士展開了嚴苛而漫長的考核進程。對於匯豐150多年曆史中由內部提拔CEO的傳統得以延續,多數分析已經不抱希望,更多的可能人選是同業內的其他領袖人物。主席人選已經破例從外部任命,想必CEO的破例也不會太遠了。
匯豐向來以保守著稱,哪怕金融危機這樣的風暴也沒能給它帶來過大的震動。它的經營模式以及利潤走向鮮少變化,以致分析師甚至抱怨讓人“昏昏入睡”。這次出人意料的頂層人事變動或許可以牽扯出一大堆的“興奮點”,也說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