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隔三個月,英國央行都會在當月的某個周四同時宣布最新的貨幣政策、發布對英國經濟狀況的總結及預測報告,並召開行長出席的記者會,人稱“超級周四”。這次的“超級周四”,信息量有點大。
原本時值英國處於大選前夕、退歐前景不明的動蕩期,外界預期英國央行這次肯定會按兵不動,而且保持低調(原因後面會提到)。但實際情況卻出人意料,導致市場震動、英鎊暴跌。
英國央行的貨幣政策倒確實沒變——基礎利率還是現有的0.75%。要說和“四大央行”的其它三家相比,英銀絕對算得上是“沉着冷靜”了——美聯儲、歐洲央行和日本央行都已經開始放寬貨幣政策,英國央行卻在2016年應對退歐公投的那次降息後就一直緊閉放寬的大門。
人們原本以為,這種情況會一直持續到這次大選結束。到時候,英國政局的波動暫緩,退歐的前路也會更加清晰,屆時英國央行再有所行動,才會目標明確。但沒想到,英國央行等不到那時候,就已經開始推動這扇門了。
在決定貨幣政策的投票中,七人支持保持現有利率不變,兩人投票降息,其中一人還是曾經的鷹派。
這一消息一經宣布,英鎊/美元急跌,1.2800關口告破。雖然之前英鎊已經因為選情不定走低,但在市場看來只在乎政治動向的當口,這波跌勢顯得尤其迅猛。
你可能會說,既然是投票,有不同意見出現也沒什麼奇怪。但要知道,這是2018年6月份以來英國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首次出現分歧。這些被認為是有權決定貨幣政策的權威專家們聚集在一起,他們的投票出現分票,一般只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形勢太過複雜難以判斷,一種則是政策發生轉變的前兆。
從此次公布的會議紀要、貨幣政策報告以及行長媒體會來看,目前的形勢更有可能是後者。
在會議紀要中,我們不但可以找到兩名票位投票降息的原因——“全球前景趨弱以及更加持續的退歐不確定性可能帶來影響企業和家庭支出的下行風險”,還可以看到一些微妙的措辭改變。
對比前幾次,這次英銀在會議紀要中加了這樣一段話:“如果全球增長無法穩定,或者如果英國退歐不確定性延伸,貨幣政策將可能需要促進英國GDP增長和通脹的複蘇。”
相反,在“這些風險沒有實質化,經濟恢複與貨幣政策委員會預期相符”的情況下,會議紀要與之前的措辭類似,都表示會采取“逐步有限”的緊縮政策。但這次對緊縮加上了“溫和”這一修飾語;之前稱這種政策是“恰當的”,這次改成了“可能需要的”。
在三個月公布一次的貨幣政策報告中,英國央行下調了對英國經濟增長的預期。尤其令人矚目的是,對於2021年的經濟增長從2.3%大幅下調到了1.8%。
隨後英國央行行長卡尼出席媒體會就被特別問到了這個問題,他的回答是,之所以下調,有兩個重要因素:1)世界經濟趨弱;2)英國金融環境隨英鎊上漲而緊縮。
卡尼在媒體會的開頭就強調,世界經濟增速已經放緩至2009年以來最慢,“低增長、低通脹”正在成為常態。
總之一句話,情況不容樂觀,降息可能性加大。利率下降,貨幣也會隨之貶值。敏感的市場捕捉到這一重要信息,將這一因素計入定價致使英鎊下跌。
但事情並非表面上看起來這麼簡單。
別忘了,英國正處於“非常時期”——12月12日即將大選,除了將決定英國未來三年的執政黨及首相,還可能決定了影響英國前途命運的退歐路徑。
這些會對英國經濟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很多人們希望在此刻看到被設定為政治獨立權威機構的英國央行的判斷。
但矛盾的是,英國央行在此時卻更加顯得謹小慎微。Pantheon Macroeconomics的首席經濟學家塞繆爾·托姆斯 就質疑卡尼這次的表態,“都到任期尾聲了,對新退歐協議為何還如此‘外交辭令’?”
這也難怪卡尼,英國央行在退歐公投前後都預期了退歐給英國經濟帶來的嚴重負面影響,因此一度被嚴厲指責為“幹涉政治”,這讓卡尼“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公開場合涉及政治事宜,一概“外交辭令”十足。
而這次英國央行其實也做出了自己的專業判斷。8月份評估時他們以廣泛的退歐前景為基礎,這包括更長的退歐過渡期以及英國留在歐洲關稅同盟內的可能,這次他們則以希望跟歐盟更快、更幹脆“一刀兩斷”的新退歐協議為基礎,因此下調了經濟預期。
但卡尼也強調,如果以現在的協議退歐,未來幾年里英國經濟還是會恢複的,在黯然的全球前景中,退歐協議為英國制造了經濟複蘇的可能。
記者在媒體會中也“窮追猛打”,問卡尼道:“你之前說特蕾莎梅的協議好於央行預測的增長,所以你現在是說約翰遜的協議更差?”
卡尼只好否認,他說英國央行從來沒有基於梅的協議作預測,因為這份協議沒有獲得議會通過。而約翰遜的協議曾經在議會中獲得二讀通過。他強調,一份協議的最大影響在於,它可以降低不確定性。
即便如此,英國央行還是被一些英國媒體扣上了“幹政”的大帽子。
英國天空新聞寫道:“英國央行甘冒被指責幹涉大選的風險公布了對約翰遜退歐協議影響的第一份正式預測。在這份貨幣政策報告中,英國央行預測在未來三年中保守黨政府的協議可能令經濟稍弱於之前的預期。”
ITV的Paul Brand發表推文稱:“英國央行行長說約翰遜的協議在長期對經濟有負面影響,於GDP而言只是小幅下調,但這對首相來說不是什麼好消息,且讓人質疑英國央行正在幹涉大選。”
這樣看來,英國央行乃至卡尼本人都很難保住“獨立客觀”的“人設”。如今貨幣政策和政治因素“糾纏不清”似乎在全球已經屢見不鮮。
而卡尼應該在明年1月份就可以到期卸任,不再頭疼這個問題。但下一任英國央行行長人選到現在遲遲未定。這次媒體會記者也問到這個問題,卡尼並沒有排除再次延期的可能。如果卡尼為了英國退歐,第三次延期卸任,也算是一個奇觀了。
不管怎樣,無論是卡尼,還是下一任英國央行行長,如何帶領英國央行應對最新的大選結果以及退歐進展,你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