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魯·貝利這個名字在本周變得家喻戶曉——周五(12月20日),英國財政大臣賈偉德宣布此人將成為下一任英國央行行長。
現任英國央行行長卡尼將於明年3月15日正式卸任,又一個時代即將結束。
回想2013年,當時的英國財政大臣還是卡梅倫的“好兄弟”奧斯本,他對卡尼的任命可謂石破天驚,這位英國央行320年曆史中首位外籍行長上任不久後就被稱為央行屆的“搖滾明星”。
兩相比較,這次貝利的任命要低調得多。
在此之前近兩年選拔中,人們曾經議論紛紛。有報道稱英國政府曾經試圖延續任命卡尼的風格,邀請印度央行行長拉詹或者前美聯儲主席耶倫這類在國際上赫赫有名的“大神”出山;有分析猜測英國會呼應目前西方社會各大企業機構盛行的平權風潮,誕生曆史上第一位英國央行女行長;也有許多人“押注”曾追隨英國首相約翰遜左右的傑拉德·萊昂斯。結果大家都猜錯了......
但當賈偉德正式宣布對貝利的任命,人們卻也沒有太大的驚訝,最多感歎一聲——英國政府錯失了再次石破天驚的良機,抑或是松一口氣——這屆“退歐政府”以及新官上任的賈偉德也沒有想象中那麼激進嘛......
這個選擇很快被大多數人認同——雖然中規中矩,但也是最為妥帖,這從貝利的履曆中就不難看出。
現年60歲的貝利是土生土長的英國人,中學就讀文法學校(需要考試入學的公立重點學校),然後考入劍橋大學,獲得經濟史博士學位。1985年進入英國央行工作,曾任行長私人秘書。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貝利開始嶄露頭角。英國民眾可能還記得在英鎊鈔票上看到過安德魯·貝利的簽名,貝利時任英國央行首席出納,他當時負責領導銀行行業團隊對數家大型銀行的崩盤做出反應,包括援救蘇格蘭皇家銀行和勞埃德銀行。2013年英國央行改組,貝利負責領導最新成立的審慎監管局,也兼任英國央行副行長。
2016年,貝利離開就職長達31年的英國央行,擔任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FCA)首席執行官。
前英國財政部官員Lord Nick Macpherson說:“貝利是我所合作過的最有能力的英國央行官員。”賈偉德在宣布任命時強調,貝利擁有這個職位所需要的“經驗、記錄和特質”。評論形容,此次任命是把英國央行交給了“安全之手”。
然而,並不是所有人都對此表示認同,比如一度鬧得沸沸揚揚的LCF醜聞中的受害者。
英國金融公司London Capital & Finance今年宣布破產,導致11,600受害者因投資其提供的所謂“迷你債券”而損失2.37億英鎊。該公司聲稱獲得了FCA的認證,但實際運營的卻是未受監管的高風險投資產品。FCA曾在三年前對該公司提出警告,但卻沒有采取後續行動。
兩周前,受害者們在FCA大門前組織了抗議活動。他們在聽聞貝利反而被晉升為英國央行行長後忿忿不平。損失了7萬英鎊的受害者Mike Leech說:“FCA在他的領導下表現差勁。LCF這件事上尤其如此,還有許多其他的例子,他完全就是FCA的失敗。”
類似事件層出不窮,FCA還面臨內部人員管理和法規條文不清等問題。貝利的能力和信譽也因此被打上問號。
但如果認為離開FCA,貝利就可以把上述的這些“麻煩”甩在身後,那就太過天真了。英國央行的“麻煩事”顯然要複雜得多。
首先,若論醜聞,英國央行也不缺。最近的一檔是有第三方服務公司把通過英國央行發布會音頻推送獲得的信息出售給交易者,讓他們可以獲得最多8秒的交易先機。這對於如今經常性教育倫敦金融城的從業者們提高網絡安全意識的英國央行來說,可謂是尷尬異常。
更重要的是,英國即將正式退歐,英國央行也不得不面臨由此帶來的挑戰。
想當初卡尼之所以同意背井離鄉,來英國任職,條件之一就是將任期從通常的八年縮減至五年。但他在2016年退歐公投後兩次同意延任,就是為了坐鎮英國退歐過渡期,保住他在金融危機後為英國打下的勝利成果,站好掌舵英國貨幣政策的最後一班崗。
沒想到過了三年多,英國脫歐還沒脫成,卡尼的這個願望也就此落空。然而就在他離任前夕,這件事終於定了。英國首相約翰遜的退歐法案周四通過了議會投票,英國確定將在明年1月31日退歐,進入過渡期。
卡尼在上一次記者會中保證,他與新行長之間的交接一定是“有序過渡”。但他不能肯定的是,英國退歐是否能同樣如他所願地“有序過渡”。周四通過的退歐法案規定,截至明年年底的過渡期不會再度延期,這令人們不禁擔憂英國和歐盟能否在短短11個月里達成決定雙方未來關系的貿易協議,如果不能,英國斷崖式退歐的噩夢再現。
屆時英國經濟所遭受的打擊或將空前。而英國央行要再度擔起“救市”重任,可能會“心有餘而力不足”——目前的超低利率和仍在實施的量化寬松(QE)意味着英國央行手中的“彈藥”不多。
退一步說,如果英國真能得以和歐盟達成最終協議,有序退歐,貝利身上的擔子也一點都不輕。
一方面,英國退出歐盟,之前應用的歐盟法規都要換成英國自己的法規。而自從金融危機後就開始分擔金融業監管之職的英國央行自然也要為此分憂。
早在4月份,貝利曾經說過:“我切實認為,在我們英國自己的法律系統以及全球金融市場大環境下,可以進行完全不同的金融行為監管。”
有分析認為,相對於那些對退歐相關事宜遊移不定的其他候選人,“退歐首相”約翰遜會因此更喜歡貝利。也可能正是因為貝利的這一立場,讓英國政府選擇了他。
這一立場也讓人想到,要和越來越嚴苛的歐盟金融監管政策涇渭分明,再聯想到撒切爾夫人時期的“金融大爆炸”,是否意味着英國要放寬金融監管?真要是這樣,貝利要如何處理類似於他執掌FCA時所遭遇的詬病?更廣泛地看,他要如何平衡放寬監管所帶來的收益和因此埋下新的金融危機種子的危險?
另一方面,英國退出歐盟後,英國的金融企業就失去了可以在歐盟各國自由運營的“通行證”,英國巨大的歐元清算業務也可能受損,倫敦部分依賴於“歐洲門戶”作用實現的全球金融中心地位岌岌可危。這對於英國金融企業“群龍之首”的英國央行無疑是一大難題。
因此,在“為什麼選貝利作英銀行長”這個題目的討論中,也有不少人指出,之所以選擇了雖然在英國央行履曆豐富但卻沒有擔任票委經驗的貝利,是因為看重了貝利管理銀行業乃至金融業的經驗。在英國退歐後的未來幾年里,也許制定利率並非關鍵,守住倫敦作為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才是英國央行的工作重點。
如果拋開這些不談,貝利接棒卡尼,還將面臨一個嚴峻的話題——那就是英國央行的獨立性。很多媒體提到,此次賈偉德宣布任命貝利的房間就是1997年布朗宣布英國央行獨立化的房間,這顯得意味深長。
美國總統特朗普頻頻炮轟美聯儲,已經令國際社會擔憂央行的獨立性,英國也不例外。此前卡尼再三強調退歐會給英國經濟帶來巨大打擊,令英國國內對他“涉政”的批評之聲不斷。而英國首相約翰遜目前的強勢也令人懷疑他是否也會“染指”央行領域。
據說印度央行行長拉詹之所以拒絕出任英國央行行長就是因為政治問題。他表示,近年來央行的工作越來越涉及政治,而“我對英國政治知之甚少”。
盡管英國政府在此次任命後也重申尊重英國央行的獨立性,貝利比卡尼也要更加謹言慎行,但人們還是不得不憂擔他到底能否在這場漩渦中獨善其身。
1694年英國央行建立之初,只有17名職員和兩個門衛,2008年金融危機前英國雇員人數達到2000,如今則升至4000人。英國央行規模越來越大、職能越來越多,而它所處的社會經濟環境也在變得愈發複雜。貝利在此時接手,雖然有着年薪49.5萬英鎊的高薪,但也着實算得上是“高危職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