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X168財經報社(北美)訊 據南華早報周三(6月21日)報道,經濟學家表示,中國的年輕求職者正面臨着幾代人以來最困難的就業市場,他們需要為未來更艱難的時期做好準備,因為短期內這種掙紮不會消失,最糟糕的情況還在後頭。
自2020年以來,16-24歲年齡組的失業率逐漸攀升,並在過去兩個月創下新高,給後疫情以來的複蘇帶來了挑戰。
從季節性趨勢來看,青年失業率預計將在7月和8月進一步上升,屆時創紀錄的1158萬大學畢業生將離開校園。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盧鋒表示:“中國正處於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青年就業最困難的時期。”
“這些問題不會在短期內消失,且在一段時間內無法解決,”他上周在接受《經濟觀察報》采訪時補充道。
5月份,16-24歲年齡組的失業率達到創紀錄的20.8%,高於4月份20.4%的前一個高點。然而,5月份城鎮調查總體失業率維持在5.2%,與4月份持平。
盡管這是創紀錄的數字,但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淩暉上周表示,“有些人對我們的數據總量存在誤解”。
他指出,在16-24歲年齡段的9600萬人中,很多都還是學生,目前只有3300萬人處於就業狀態。他說,在這3300萬人中,大約五分之一的人找不到工作。
(圖源:國家統計局)
青年失業率自2020年以來一直居高不下,自2021年5月以來從未降至14%以下。
盧鋒認為,青年失業率至少需要兩到三年的時間才能降至平衡狀態,因為大量的大學畢業生只會增加本已因經濟複蘇乏力而加劇的就業壓力。
盧鋒說,自鄧小平於1978年開始經濟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此前經曆過四次重大的就業危機浪潮。
第一次危機發生在1980年初,當時大約500萬受過教育的青年返回了他們的家鄉城市,他們以前被派往農村做知青。這種壓力導致了一系列改革,尤其是北京方面取消了允許個體經營的限制。
第二次發生在1989年至1990年之間,當時中國經濟增長放緩。
1998年,中國政府決定對低效率和虧損的國有企業進行重組,導致數百萬工人下崗。四五十歲的這一代人主要受到第三次危機的影響,但在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中國蓬勃發展的私營部門逐漸吸收了這些剩餘勞動力。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1500萬至2000萬農民工因缺乏工作而離開沿海工廠,北京迅速實施了4萬億元人民幣(約合5590億美元)的刺激計劃,以支持第四次危機期間的就業市場,並提振經濟增長。
盧鋒說:“今年經濟反彈乏力,導致對勞動力需求缺乏信心,尤其是在中小企業中,企業更願意增加員工加班時間,而不是迅速增加新職位。”
此外,那些在新冠大流行期間失業或停留在過渡性工作崗位上的人將重新進入就業市場,進一步加劇競爭。
據媒體報道,應屆畢業生失業人數可能超過數百萬。
盧鋒指出,有必要更加重視及時和適當的“逆周期調整”,並通過解決他們的擔憂來提高對私營部門的信心。
上月,雇傭了80%以上城市勞動力的私營部門受到經濟活動放緩的影響,表明信心疲軟,增長勢頭正在放緩。
“任何幫助年輕人就業的措施都是好的。當然,(政府)政策應該尊重年輕人的偏好和訴求。”
他說,政府還應該盡量減少政策影響,以確保政府監管的透明度。他補充說,對私人輔導、房地產和互聯網行業的監管打擊嚴重影響了年輕人的就業形勢。
他補充說,國有企業和公共部門也應該繼續擴大招聘,作為一個臨時解決方案。
麥格理集團首席中國經濟學家胡偉俊上周在一份報告中表示,持續高企的青年失業率表明存在自我實現的信心問題。
“由於消費者需求疲軟,企業不願招聘,而由於勞動力市場疲軟,消費者不願支出,”他說。
“因此,政策是現階段唯一改變遊戲規則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