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X168財經報社(北美)訊 周一(8月21日),獨立研究公司Rosenberg research & Associates Inc.的創始人David Rosenberg與該公司高級市場策略師Bhawana Chabra撰文稱,中國經濟增長放緩的影響比表面上更廣泛。
被稱為“世界增長引擎”的中國在過去幾個月發布了一系列令人失望的經濟數據。
中國近期公布的零售銷售、采購經理人指數(PMI)、國內生產總值(GDP)、出口、工業生產等一系列指標均低於預期。就像世界上其他地方一樣,市場原本希望疫情防控措施取消後,會迎來“報複性的消費支出”。
中國接連出現了一些不利因素:房地產價格的持續放緩讓中國消費者感覺更窮了,而城市青年失業率高達21.3%的驚人高位,正對年輕群體的消費需求產生不利影響。
通縮幽靈突襲中國!中國如何才能擺脫困境?今日中國和30年前的日本有何不同?
這種短期疲軟是由中國對房地產和科技行業的打擊導致消費放緩引起的,而隨着人均GDP上升,債務占GDP的比例在過去30年里幾乎增加了兩倍,而且增長率已經下降,中國還面臨着一個更具結構性的“中等收入陷阱”。
因此,我們認為,中國經濟放緩不僅僅是戰術上的,而是會帶來比我們最初看到的更為複雜和廣泛的影響。中國非凡的出口拉動型增長是由成為低成本生產大國推動的,但這種增長的動力正在減弱。
中國面臨的三大阻力
展望未來,有三大不利因素將限制中國的高增長軌跡。
首先,高總體債務與GDP之比(297%,在過去三十年中幾乎增長了兩倍)將使政府的財政刺激能力有限,這意味着中國不能轉向它在之前的經濟低迷時期使用的策略,比如2008年,中國宣布了價值4萬億人民幣(當時為5860億美元)的大規模刺激計劃。
其次,勞動力的萎縮和老齡化(勞動力的平均年齡現在是39歲,而1990年是32歲)推高了工資成本。因此,亞洲南部鄰國似乎為生產低成本商品提供了更有利可圖的選擇(自2000年以來,泰國的單位勞動力成本僅上漲了43%,而中國的單位勞動力成本增長了約兩倍)。
公共政策的不確定性急劇上升,特別是在與美國的貿易戰升溫、對科技、房地產和教育科技行業的打擊以及長期的疫情防控措施的背景下,大多數企業紛紛將供應鏈從中國分散到其他勞動力成本和政策支持更好的新興同行,最終形成了更廣為人知的“中國 1”或“友岸外包”的企業戰略。
對新興市場投資者的啟示
中國增長故事的這種結構性轉變對新興市場投資者有影響。有幾個要點可以幫助你應對這些變化。
雖然中國的估值在消化了這些風險後變得更加容易接受(上證綜指12個月遠期市盈率為10.1倍),但中國將不再像過去那樣是一個長期的故事,因此投資決策應更多地從下至上和行業角度考慮,以避免“價值陷阱”。
由於供應鏈從中國分散到新興經濟體同行,並受到新興同行政府的政策支持(例如印度政府引入的生產鏈相關激勵以支持制造業),像印度和墨西哥這樣的新興經濟體將看到更多的宏觀向好的因素(墨西哥最近在對美國的商品出口方面超過了中國),這也與Rosenberg對印度和墨西哥的積極看法相符,他預計在未來幾年內它們將表現良好。
而且,從更策略的角度看,短期內的經濟放緩可能會對大宗商品價格產生下行壓力,因此可能會對巴西和澳大利亞產生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