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文】醞釀十餘年,中國退休推遲即將成為現實!以“慢跑”方式推進?
繁簡切換

FX168財經網>中國>正文

【長文】醞釀十餘年,中國退休推遲即將成為現實!以“慢跑”方式推進?

文 / Becky 來源:FX168

FX168財經報社(亞太)訊 經過十多年的討論,退休推遲這一話題即將成為現實,這將影響中國超過5億的勞動者,因為中國正面臨着人口迅速老齡化的問題。

退休年齡改革

上個月發布的五年改革藍圖中,包括了提高退休年齡的承諾。這份在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議指出,中國將根據“自願、彈性”的原則逐步提高法定退休年齡。這是首次在關鍵政策文件中闡明了改革原則,令這一拖延已久的倡議即將落實的預期變得愈加強烈。

當前退休年齡及人口老齡化

目前,中國領取養老金的最低退休年齡為男性60歲,女性則根據職業不同在50至55歲之間,這在全球範圍內處於較低水平。相比之下,美國男女的退休年齡均為62歲,而德國則為66歲。

自1951年以來,中國退休規則一直沒有改變,但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從1981年的67.9歲提高到2021年的78.2歲。

人口結構變化與老齡化挑戰

與此同時,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國家正經曆着前所未有的人口結構變化。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從2000年的1.26億增加到2023年的2.97億,占總人口的比例翻了一番。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預測,未來30年,中國的勞動年齡人口(15至64歲)將減少約1.7億,而65歲及以上的人口將激增至近3.8億,標誌着中國已成為“嚴重老齡化”社會。

進一步加劇這一局面的是中國出生率的下降。自2017年以來,新生兒數量連續下降,導致2022年人口出現縮減。2023年,中國的新生兒數量降至902萬人的曆史最低水平,印度超過中國成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

養老基金的可持續性問題

老齡化和出生率下降這兩個挑戰深刻影響了經濟,並加重了社會保障體系的負擔。從2012年到2021年,老年人撫養比(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從12.7%上升到20.8%,這意味着2021年每100名勞動者需負擔約21名老年人,反映了勞動年齡人口面臨的越來越大的壓力。

這引發了對中國養老金基金可持續性的擔憂。多家研究機構估計,中國覆蓋城市職工的基本養老金基金將在大約十年內耗盡。

延遲退休的必要性與挑戰

解決這些問題的一個可行方案是推遲退休。學者們指出,推遲退休年齡不僅是減輕養老金壓力的重要步驟,更重要的是擴大勞動參與率,並優化人力資源配置。

然而,延遲退休的順利實施需要與產業、生育支持及醫療政策協調。專家指出,最終解決方案必須通過為家庭和個人提供全面支持,以及創造一個更好地適應新人口結構的社會環境,來應對人口老齡化和低出生率的挑戰。

十年醞釀

自2013年中國政策制定者首次提出“逐步提高”退休年齡以來,改革進展緩慢。

早在2013年,中國決策者首次提出“逐步提高”退休年齡,但當局從未公布具體細節。2015年3月,時任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尹蔚民表示,延遲退休計劃將在當年制定。“我們會先公布計劃,但實施至少需要五年時間。”然而,直到2020年10月,延遲退休才被納入中國“十四五”規劃(2021-2025)的改革議程中。

一位接近人社部的人士告訴財新,加快改革實施的強調再次出現在2023年一次內部會議上。

改革推進緩慢部分反映了監管機構對可能影響就業市場的擔憂。自疫情以來,中國的青年失業率一直居高不下。盡管今年有所緩解,2023年6月16至24歲年齡段的失業率仍為13.2%。分析人士警告,延遲退休可能會削弱年輕人的就業機會。

但隨着人口老齡化和出生率下降,延遲退休變得越來越緊迫。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的Tong Yufen教授指出,2012至2021年間,中國勞動年齡人口從10.06億下降到9.49億,每年減少超過700萬人。他表示,隨着出生率的下降,“年輕老年人”群體將是未來應對勞動力短缺的重要力量。

專家呼籲盡快公布改革計劃。一位專家表示,窗口期正在縮小,延遲退休改革越推遲,變革就越難進行。

“目前,計劃的具體內容並不那麼重要,”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表示,“現在重要的是盡快公布,以便公眾有時間調整預期。”

三中全會的最新決議首次引入了“自願、彈性”的原則。幾位專家表示,這表明提高退休年齡即將發生。

循序漸進

關鍵在於設計一個既能解決當前養老金支付問題,又能盡量減少公眾抵觸情緒的改革方案。關注點在於變革的步伐和範圍。

“循序漸進”的變革步伐已成為決策者的共識,並將成為未來計劃的主要途徑。

根據國際慣例,大多數國家每年將退休年齡延長一到兩個月,直到達到65至67歲,男女退休年齡一致。自2012年1月起,德國計劃在18年內將退休年齡從65歲提高到67歲,前12年每年延長一個月,後6年每年延長兩個月,目標是到2030年達到67歲。美國也有類似的計劃,將退休年齡從2021年的66歲逐步提高到2027年的67歲。

在中國,變革將是一個更為漫長的過程。如果每年將退休年齡延長兩個月,男性達到65歲、女性達到65歲將分別需要至少30年和60年時間。

鑒於中國當前的人口年齡結構,每年延長兩個月的步伐有些緩慢。另一位社會保障政策專家表示,如果有必要,可以考慮“慢跑”方式推進。

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秘書長房連泉表示,改革步伐可能會更快。“推遲退休的步伐取決於政策實施的難度,”他說。

一些研究人員建議,延長每年三到四個月的退休年齡更能被廣泛接受,並能縮短這一過程。

養老金改革與公平性問題

過去十年,不同職業群體的養老金待遇差異進一步拉大,增加了改革的複雜性。根據人社部的數據,2022年農村居民和非就業城市居民的月均養老金為204.7元,而企業退休人員為3148.6元,政府和事業單位退休人員為6099.8元。

“延遲退休必須與其他養老金制度改革相協調,”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Nie Riming表示,“政策不應同時延遲退休並拉大養老金待遇差距,必須平衡不同群體的利益。”

房連泉表示,退休年齡改革涉及精算公平性和激勵中立性原則,需要建立就業和養老金支付的激勵兼容機制。中國現行養老金政策中的一個關鍵問題是提前退休的負面激勵,因為長期繳費的邊際收益在遞減。

三中全會確立的“自願”和“靈活”原則意味着個人可以自行決定何時退休。在達到最低退休年齡後,他們可以選擇立即退休或延遲退休,並獲得相應的養老金獎勵和懲罰機制。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成員國的類似安排,推遲退休每年可獲得的平均獎勵率在6%至8%之間。

房連泉表示,改革措施需要更好地獎勵那些更長時間繳納養老金的人。“政策設計的一個關鍵方面是找到激勵勞動者延長工作時間、增加社保繳費並選擇延遲退休的方法。”他說。

系統性舉措:配套政策與老年就業支持

分析人士指出,延長勞動者的就業年限將需要更多為老年員工量身定制的支持性政策。

北京大學社會學教授陸傑華表示,老年就業的系統性障礙依然存在,如就業保護不足、老年求職者獲取信息的渠道有限,以及再就業老年人的培訓不足等。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經濟學院副教授飆升,隨着人口老齡化,年輕和老年求職者都面臨更大的就業市場挑戰。

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研究員Li Changan指出,中國就業問題中還存在多種深層次問題。這些問題包括平均工資相對較低、收入分配差距大、社會保障覆蓋範圍有限以及保護水平差異巨大。此外,還有工作時間過長和就業歧視等問題。

Li Changan表示,在當前背景下,就業公平性尤為重要。這要求消除各種形式的就業歧視,並消除對勞動力流動的不平等限制,包括基於戶籍、性別、年齡、身體殘疾、算法偏見和數字鴻溝等方面的限制。“有必要加強立法,加大對從事就業歧視的雇主的處罰力度,”他說。

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經濟學院副教授毛宇飛表示,“延遲退休‘需要與產業政策協調一致。’”

生育支持與社會改革

延長中國勞動者的就業年限已成為應對老齡化問題的必然政策選擇。然而,根本的解決方案在於解決老齡化和低出生率問題,緩解人口不平衡危機。提高出生率,為社會注入新鮮血液並培養新的勞動力量已成為重要的政策優先事項。

自2017年以來,中國的新生兒數量持續下降,導致2022年人口減少。三中全會的改革計劃還承諾通過降低生育、養育和教育成本來建設一個“生育友好型社會”。

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健表示,“生育友好型社會”應該將重點從生育擴展到支持整個育齡人口,特別是女性。他表示,創建這樣的社會是一項集體任務,也是一個公共福利項目。

支持性生育政策和激勵措施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自2021年以來,各種策略已被用來幫助家庭應對養育子女的成本。這些策略包括為多子女家庭提供優惠住房政策、發展托兒機構、提供父母假期並增加個人所得稅扣除。此外,根據財新基於公開信息的計算,超過30個地區已經出台了生育補貼政策。

隨着養育子女成本的不斷上升,生育已不再僅僅是個人選擇。一位分析人士表示,政府在鼓勵生育和支持育兒方面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創建生育友好型社會是一項全面的社會工作。

北京大學的陸傑華表示,“生育友好型社會取決於整個社會環境。它不僅涉及到照護、教育和生育,還涉及到就業和醫療保險,涵蓋了整個生命周期。”

分享
掌握最新全球資訊,下載FX168財經APP

相關文章

48小時/周排行

最熱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