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為什麼中國新發現的蝙蝠冠狀病毒引發極大關注?
繁簡切換

FX168財經網>中國>正文

彭博:為什麼中國新發現的蝙蝠冠狀病毒引發極大關注?

文 / Becky 來源:FX168

FX168財經報社(亞太)訊 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的科學家最近報告了一種新型蝙蝠HKU5冠狀病毒支系(HKU5-CoV-2)能夠利用人類血管緊張素轉換酶2(ACE2)受體進入細胞,而人類ACE2正是COVID-19大流行中起到關鍵作用的受體。盡管目前尚未報告人類感染病例,這一消息卻促進疫苗制造商股票的上漲,凸顯了全球對於動物疾病可能引發致命疫情的持續關注。

從鼠疫、天花到西班牙流感和艾滋病,曆史上有許多大流行改變了世界。雖然醫學進展幫助抗擊這些瘟疫,但森林砍伐、城市化、集約化農業和氣候變化等現代挑戰正在以驚人的速度推動新的傳染性威脅的出現。

關於HKU5-CoV-2病毒

研究人員從來自廣東和廣西的伏翼類蝙蝠(東亞伏翼、侏伏翼、灰伏翼)中發現了獨特的HKU5-CoV-2,其能夠與人類ACE2受體結合,且結合機制與其他已知的利用人類ACE2的冠狀病毒顯著不同。

分析表明,這種病毒屬於一個獨特的冠狀病毒譜系,與引起中東呼吸綜合症(MERS)的病毒同屬一個譜系,與引起COVID-19的大流行病毒SARS-CoV-2相距較遠。

值得注意的是,HKU5-CoV-2病毒能夠通過結合ACE2受體進入人類細胞——這一機制與SARS-CoV-2相同,後者通過此途徑感染細胞、複制並傳播。實驗室實驗表明,HKU5-CoV-2可能還能夠感染多種哺乳動物,凸顯其跨物種傳播的潛力。這項研究由以蝙蝠病毒研究著稱的病毒學家石正麗領導,她所在的實驗室曾因其在SARS-CoV-2出現中的角色而面臨過一些指責。

對人類健康的威脅有多大?

目前尚不明確。盡管HKU5-CoV-2能夠感染人類細胞,但這並不意味着它能夠在人與人之間高效傳播,目前沒有證據表明它已經感染了人類。研究人員仍需確定這種病毒在自然界的傳播範圍——包括是否存在通過野生或家養動物傳播到人類的途徑。盡管HKU5-CoV-2引起了科學家的關注,但也有可能其他更危險的病毒才是真正的威脅。

蝙蝠是許多冠狀病毒的自然宿主,並且是MERS、SARS-CoV-1(2002-2004年SARS疫情的致病病毒)以及SARS-CoV-2的宿主。實際上,2021年的一項研究發現,東南亞每年可能有成千上萬的人受到動物冠狀病毒的感染,其中大多數病例因症狀輕微或無症狀而未被識別。持續的研究對於全面了解HKU5-CoV-2對人類健康的潛在影響至關重要。

是否可能看到更多的大流行?

答案是肯定的。現代航空旅行和國際貿易的增加使得新疾病傳播的全球性風險大大提升。自21世紀初以來,全球乘客航班次數翻了一番,2019年預計達到45億次,雖然大流行嚴重打擊了旅行和旅遊業。尤其令人擔憂的是像SARS-CoV-2和流感這樣的病原體,它們能夠通過空氣傳播,而這些病原體通常是大流行的主要原因。

雖然大多數科學家認為COVID-19是自然傳播的結果,來自野生動物的SARS-CoV-2溢出,但實驗室起源的可能性仍未被排除,尤其是隨着處理傳染病原的設施數量的增加,意外釋放的風險也在增加。科學家們還擔心人工智能的進步可能被濫用來設計危險的病毒。

新疾病是如何產生的?

過去四十年里,科學家發現每年超過三種新型病原體,這些病原體導致人類疾病。約75%的這些疾病來源於動物——這種現象被稱為“人畜共患病”(zoonosis)。

例如,水鳥是流感病毒的自然宿主;它們能夠攜帶病毒而不生病,從而維持一個不斷傳染的病毒源。類似地,蝙蝠是埃博拉、亨德拉和尼帕病毒等病毒的宿主。蝙蝠密集的棲息地促進了病毒的交換,並且它們通過血液、唾液、尿液和糞便傳播這些病原體。人類侵占自然棲息地進一步增加了這些病毒從動物跳躍到人類的機會。

是什麼推動了人畜共患病的出現?

研究人員已經識別出多種因素,增加了所謂的溢出事件——病原體跨物種傳播的風險:

自然生態系統的侵占。隨着全球人口的增長,人類快速占領了荒野地區,自1990年以來,未經人類幹擾的土地面積減少超過300萬平方公里(116萬平方英里)——相當於四個德克薩斯州的大小。新建的定居點和活動,如伐木和采礦,將人類置於野生動物的近距離接觸中。

野生動物消費。野生動物貿易逐漸增多,尤其是作為食物。某些活體動物市場中,家養和野生動物被困在狹小的空間,且屠宰條件極為不衛生。中國的活體動物市場與SARS-CoV-1和SARS-CoV-2的出現相關。

城市化。如今約55%的人口居住在城市,而1960年這一比例僅為34%。擴張中的都市區為各種野生動物提供了新家,包括老鼠、猴子、鳥類和狐狸——這些動物能夠利用人類丟棄的食物生存。

集約化畜牧業。野生動物體內的病原體有時會通過家畜傳播給人類。像人類一樣,密集飼養的牛、豬或雞群增加了疾病傳播的風險。用於促進動物生長的抗生素也可能促進耐藥病原體的產生。

氣候變化。溫度上升導致傳播疾病的蚊子、蜱蟲和咬蟲的棲息範圍擴大。這些物種能夠在更長的時間內存活,增加了萊姆病、乙型肝炎、登革熱和西尼羅病毒等疾病的傳播。

可以做什麼來預防大流行?

COVID-19大流行激發了許多創新工具的開發,用於監測和預防傳染病,如快速家庭檢測、廢水監測和mRNA疫苗。它還提高了人們對集約化養殖和食用野生動物(如水貂、果子狸和浣熊犬)所帶來的風險的警覺,這些動物可以孵化如冠狀病毒和流感病毒等病原體。

額外的預防措施包括加強野生動物貿易法規、強化全球預警系統,並采用“一個健康”(One Health)方法,整合人類、動物和環境健康,以減少未來的風險。

分享
掌握最新全球資訊,下載FX168財經APP

相關文章

48小時/周排行

最熱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