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X168財經報社(歐洲)訊 今年中國辦公樓市場可能仍將面臨下行壓力,中美緊張局勢加劇導致外資企業紛紛撤出,也使市場前景更加複雜。數據顯示,北京寫字樓空置率從2024年第四季的17.9%,上升至21%。
香港《南華早報》(SCMP)報道,美國律師事務所佳利律師事務所(Cleary Gottlieb Steen & Hamilton)本周成為最新退出中國的公司之一,該律師事務所表示將於7月關閉其位於北京繁華的中央商務區財富金融中心辦事處。
(來源:SCMP)
上周,貝萊德旗下一家基金因無法償還一筆7.8億美元的貸款,該筆貸款已展期一年多,將位於上海主要金融區陸家嘴濱水廣場的兩棟辦公樓賣給了渣打銀行。
據港媒披露,這家全球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即使提供了30%的折扣,也找不到買家。
隨着中美貿易緊張局勢升級,以及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導致機遇減少,佳利律師事務所和貝萊德只是眾多減少在華業務的跨國公司中的兩家。
為跨國公司提供中國業務的獨立咨詢公司胡同研究合夥人Guo Shan表示:“對跨國公司而言,(撤退)是多種因素造成的,其中最主要的是盈利能力。”
Guo指出,持續的利潤下滑導致外資企業采取了削減成本的措施。她援引國家統計局的數據補充說,去年外資工業企業利潤下降了1.7%,而2023年和2022年則分別下降6.7%和9.5%。
她續稱:“對律師事務所來說,地緣風險可能是一個更大的問題。”
她指出,盡管境內市場仍然活躍,但“更多的此類交易可能會流向成本更低、競爭日益激烈的國內律師事務所”。
Dealogic數據顯示,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並購活動已連續五年呈下降趨勢。數據顯示,2024年並購交易總額還不到2020年5330億美元的一半。
房地產咨詢公司第一太平戴維斯華北區研究部主管Vincent Li表示:“寫字樓市場是服務業的晴雨表,與宏觀經濟環境的起伏密切相關。無論你是國有企業、互聯網巨頭還是外資企業,面對外部的不確定性,削減成本、提高效率成為前提,而辦公室租金絕對是需要削減的最大、最明顯的開支之一。”
Li提到,北京中央商務區是中國國際貿易中心、華貿中心和北京嘉里中心等地標建築的所在地,德意誌銀行和麥肯錫等公司都設在這里,這里的空置率已從2019年的10%上升至去年年底的16%左右。
與此同時,Li稱,租金已從疫情前的每平方米每月365元人民幣降至目前的每月每平方米不到300元人民幣,約合41.30美元。
他補充說,在北京,外資公司約占辦公樓總需求的20%,隨着外流持續,空置率從2020年第四季度的17.9%,攀升至2024年最後一季的21%。
據房地產咨詢公司世邦魏理仕1月份報告顯示,在國際公司影響力更大的上海,22.1%的辦公空間處於空置狀態。
第一太平戴維斯本月在報告中表示,盡管5%至10%的空置率表明“房東市場相對健康”,但由於需求未能滿足供應,中國10個主要城市的寫字樓市場已達到20%的“危險”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