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X168财经报社(香港)讯 中国知名连锁餐饮企业海底捞,再次遭曝光发生食品安全事件,海底捞市值较今年最高位蒸发3500亿港元。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加强连锁食品经营企业食品安全监管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连锁食品经营企业食品安全监管,全力守护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瑞信则降评海底捞,预计今年将关闭150家亏损门店,降低目标价20%。
据启信宝数据显示,近日,上海捞派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同济路分公司因生产经营标注虚假生产日期、保质期或者超过保质期的食品、食品添加剂被罚2万元人民币。
处罚文书显示,执法人员在现场抽查时,在厨房配菜区的出菜机中查见1盒过期“捞派豆花”,上述过期食品未标明不再使用。值得关注的是,海底捞上述食品安全事件很快冲上微博热搜榜。
回顾近年来,海底捞多次被曝光食品安全事件。该公司官网上公布自查出的问题包括食材过期问题、设备失效问题,还有不卫生操作等。
就在上月,河南电视台报道称,在河南郑州海底捞新世界百货店,耿女士与朋友就餐时发现一份售价72元/200克的捞派脆脆毛肚,上菜后实际只有138克。随后,海底捞紧急回应称是由于产品特性导致水分流失。
再回溯至2017年5月初,《法制晚报》记者通过面试进入海底捞北京劲松店,并于7月底转往海底捞太阳宫店。
记者发现,两店的配料房、上菜房、水果房、洗碗间等藏有老鼠,甚至出现爬进食物柜的现象。用来清扫下水道的扫把、抹布等,还会用来清洁洗碗机和储物柜,并在洗碗池清洗。
近期,海底捞股价持续下跌。11月1日盘中一度跌近6%,至20.55港元,为连续第8日下跌,股价创出2019年2月以来新低。
相比今年2月创出的历史最高位85.80港元/股,海底捞已跌去76%,市值由最高时逼近4700亿跌至目前不足1200亿港元,市值蒸发3500亿港元。
瑞信表示,近日从消息渠道得悉,海底捞对于暂时关闭部分亏损的门店,以提高整体盈利率持开放态度,因海底捞门店复苏速度慢于同业,而止蚀虽会带来短期痛楚,但长远有助提升翻枱率。
瑞信预期,海底捞将于今年关闭150家亏损门店,较原先估计的20间大幅增加,主要由于相关门店持续数季亏损,而且并未有止蚀迹象,而新开的门店则仍需时间去扭亏。
因此,瑞信将海底捞2021年、2022年及2023年新增门店数目预测,由原先的380家、200家及150家,调整为250家、200家及150家,并提高翻枱率到3.1倍、3.5倍及3.7倍,相应每股盈利降59%、16%及10%。
瑞信将海底捞目标价调低两成至25.5元,相当于2023年预测市盈率27倍。瑞信指,海底捞正处于转折点,股价走向将视经营环境会否出现好转或恶化,维持“中性”评级。
【广告】高胜率训练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