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X168財經報社(香港)訊 周二(1月30日)中國電動汽車制造商比亞迪股價走低,該公司的最新利潤預告遜於預期,其背景是中國汽車制造商之間的價格戰愈演愈烈,與此同時,歐盟的反補貼調查也損害其前景。
為實現2023年的銷售目標,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在年底大幅打折,這影響了該公司的收益,導致股價暴跌,此前這家中國汽車制造商已取代特斯拉公司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動汽車銷售商。
這家電動汽車巨頭在香港上市的股票周二大跌近5%,今年累計下跌16%。此前該公司公布2023年初步淨利潤為人民幣290億元(合40億美元)至310億元。盡管這是創紀錄的,但低於分析師預期的人民幣315億元。
第四季度創紀錄的出貨量並沒有轉化為又一次豐厚的利潤。據彭博社計算,第四季度淨利潤將在人民幣72億元至92億元之間,低於上一季度的109億元。
具體來看,比亞迪昨晚發布2023年業績預告:期內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290-310億元,同比最高增長約86%;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非淨利潤274-297億元,同比最高增長約90%。
報告期內,比亞迪新能源汽車銷量再創曆史新高,然而公司股價卻創新低。比亞迪工作人員對此表示:“一月份行業需求確實會有一點疲軟,緊隨其後是二月份春節長假,也是銷售淡季,相較2023年年底肯定會稍差。不過就全行業橫向對比來看,公司的領先趨勢依然不變。”
與其他電動汽車制造商一樣,比亞迪在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也受到了價格戰的打擊。去年11月,這家總部位於深圳的汽車制造商對其廣受歡迎的秦、漢和唐車型進行了高達1萬元的折扣,以達到300萬輛的年交付目標,最終略高於這一目標。
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也造成了損失。在歐盟委員的反補貼調查中,比亞迪是被選中接受進一步審查的三家汽車制造商之一,該調查旨在確定中國政府的政府支持是否讓這些制造商獲得了不公平的優勢。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早於去年9月提出開啟有關調查。歐盟認為中國廉價電動車“泛濫”歐洲市場,對歐洲電動車行業構成威脅。中國商務部“強烈不滿”歐盟委員會的決定,並稱歐盟實行貿易保護主義,有關做法有違世界貿易組織(WTO)規則。
業內觀察人士擔憂,歐盟的行動有可能引發一場歐中貿易戰;中國官方媒體警告,歐盟此舉“損人不利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