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通脹擔憂揮之不去。
這片陰雲自去年年底今年年初出現,到上周美國公布的4月份CPI同比增長率高達4.2%,便開始顯得愈發濃厚。
上一次美國通脹率超過5%,還是在1990年,對於現在的大多數投資者來說可能都過於久遠。但我們或許可以通過一些數據了解通脹對金融市場的影響。
*如果您无法正常播放视频,可能是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请升级浏览器至最新版本
基金經理Ben Funnell和杜克大學教授Campbell R. Harvey在最近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通脹時代的最佳策略》中統計道,在過去95年里,美國通脹超過5%時,標普指數平均每年經過通脹調整後年化虧損7%。
對於股市來說,通脹越高,情況越糟糕。1970年代初至1980年代末,美國通脹達到15%的峰值,巴菲特在1980年的致股東信中寫道:“在現有通脹率下,一般美國公司的持股人都別指望獲得真正的長期收益。”
“通脹就是會輕而易舉地侵蝕資本。如果你覺得可以通過進出股市來打敗通脹,那我願意當你的經紀商,但可不願意當你的合夥人。”
現如今,如果通脹長時期地上升,在股市投資者眼中,還有一個更具威脅性的附帶效應——那就是美聯儲為了控制物價而更早、更快地撤回空前的刺激政策,也就相當於收走了去年3月份以來美股賴以高歌猛進的“強心針”。
在這種情況下,也就無怪乎即便疫情好轉、經濟複蘇明顯,股市也陰雲密布了。
但目前的通脹前景是否真的值得投資者如此擔憂,甚至恐慌?至少按照美聯儲的說法,並不值得。盡管極度鴿派的立場近期有所轉變,但美聯儲官員們在講話中仍然口徑一致——通脹只是暫時的。
原因之一是現今正處於疫情導致經濟嚴重衰退之後的複蘇,通脹更多是由供應短缺導致,而非需求,一旦供需平衡重建,通脹擔憂也就可以煙消雲散。
但史無前例一方面可能意味着無需如此擔憂,另一方面也可能意味着擔憂應該比現在的程度更為深遠。
空前寬松的貨幣和財政政策、居民在疫情期間的大量存儲都難保如今供給端驅動的通脹不會轉化為需求端驅動,進而更為猛烈和持久。
問題是,對於美聯儲來說,通脹上升多高、持續多久,才不算美聯儲官員們口中所說的“暫時性”?也就是說,美聯儲去年修改的“允許更高通脹”的政策框架也在引入更多的不確定性。
作為投資者,通脹到底是不是暫時的,可能至少還需要幾個月來判斷,而市場似乎也在此時顯得異常猶豫不決。
在視頻開頭我們所提到的那份研究報告中,統計結果表明,通脹期間,投資品種中表現最好的是能源——平均增長了41%,其次是工業商品,平均每年收益19%,黃金和白銀也皆可帶來10%以上的回報。
在股市中,表現最好的是能源股和醫療股。
這些資產都一度在此前大漲,反映出市場的通脹預期,但隨着不確定性增加和國家政策等因素的影響,以大宗商品為首的“通脹概念資產”近期回落。
另外,還有一類年輕的資產可能將經曆通脹的首次洗禮,那就是加密貨幣。從理論上來說,它與央行的貨幣政策無關,這是否意味着加密貨幣可以對衝通脹?就現階段來看,加密貨幣的表現更像是風險資產,所以它所提供的通脹對衝可能有限。
而近期的波動也表明,比特幣的大幅震動也在越來越反過來影響更廣泛的市場。在高通脹的環境中很可能形成股市下跌——比特幣隨之走低——進一步加劇風險市場恐慌情緒的惡性循環。
綜合以上,以史為鑒,通貨膨脹絕對是股市不可忽略的風險,但在這個史無前例的時代里,這個風險無論是否會變成真正的暴風驟雨,都將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成為股市的主要驅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