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X168財經報社(北美)訊 《經濟學人》撰文稱,上世紀80年代初,在冷戰的緊張時期,蘇聯擔心美國及其盟友正在考慮發動核打擊,於是開始尋找預警信號。克格勃列出的指標遠遠超出了軍事領域。獻血、屠宰牲畜和藝術運動的大規模活動可能預示着一場攻擊即將到來。
(截圖自經濟學人)
今天,一種新的冷戰使美國和中國對立起來。分析人士再次尋找潛在衝突的跡象。最可能的爆發點是台灣,如果中國計劃入侵台灣,其軍事準備將難以隱藏。但在軍隊開始集結之前,其他經濟和金融性質的行動可能會表明中國的意圖。
文章稱,蘇聯把獻血等普通活動誤認為是戰爭的可能信號。在中國,要從噪音中找到信號就更難了。中國花了幾十年時間來改善其武裝力量。它定期儲存食物。此外,它還加強了經濟實力,以應對潛在的制裁。所有這些行動都加劇了人們對戰爭的恐懼——但這並不一定意味着戰爭迫在眉睫。因此,西方情報機構面臨的挑戰是,想象中國在準備發動實際攻擊時,可能會偏離這一謹慎的底線。
重點關注的一個領域是大宗商品,即能源、食品和金屬。在發動入侵之前,中國希望確保這兩種武器的充足供應。其中許多商品來自國外,由國家購買,因此貿易數據是衡量政府意圖的有用指標。值得關注的模式包括供應的大幅持續增長、進出口的突然變化、違背市場的購買以及與曆史趨勢不符的舉動。沒有任何一個數據點能表明戰爭即將來臨。但是一個合理的早期預警系統可以通過匯集觀察結果而形成。
能源是一個很好的起點。中國使用的石油有近四分之三是進口的。這種物質僅占中國能源使用量的20%,但它對任何戰爭努力都至關重要。軍用車輛和運輸物資的卡車都需要石油才能行駛。德克薩斯州萊斯大學的Gabriel Collins說,如果中國開始增加其儲備(按照今天的消費率,中國目前的儲備足以維持三個月),這將是中國準備開戰的最好跡象之一。
檢測與近期趨勢偏離的增長將是棘手的。10年來,中國的石油進口量一直在上升。中國正在擴大其儲存能力,建造地下儲罐,這些儲罐比露天儲罐更安全,也更難被監視。但在戰時,中國可能會限制其主要用於武裝部隊。這種定量配給的跡象將是一個更明顯的指標,如果晚的話。
天然氣在中國能源結構中所占的份額要小得多,但它仍可能為即將到來的衝突提供線索。如果中國擔心被切斷國外供應,它可能會燃燒更多的煤炭,而中國的煤炭儲量豐富。它可能還會掀起一股收購狂潮。去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之前的情況就是如此,當時俄羅斯主要的天然氣公司限制了供應。據Collins和他的同事Steven Miles稱,在攻擊發生前的六個月,中國實體購買了全球91%以上的定期交易(通常為四年或更長時間)液化天然氣。
企業簽署的合同鎖定了近期供應,打破了中國過去關注未來交付的做法。參與采購的20家國有企業中,有9家以前從未購買過天然氣。中國可能只是決定在價格漲得更高之前囤貨(就像他們做的那樣)。但Collins和Miles表示,這些交易引發了人們對中國與俄羅斯串通一氣的質疑。
中國的戰爭機器需要燃料,而必須采購糧食來維持其人民的生活。中國是世界上進口農產品最多的國家。由於對食品安全的癡迷,中國已經擁有了龐大的庫存。2021年,一位官員表示,中國的小麥儲備可以滿足18個月的需求。在過去的十年里,中國大大增加了小麥、玉米、大米和大豆的購買量(見下圖)。
(圖源:美國農業部、經濟學人)
如果戰爭一觸即發,中國會如何改變自己的行為?答案是,它可能會購買更多的食物。一種值得關注的產品是大豆。中國84%的庫存來自進口。其中大部分被用來喂豬。(豬肉占中國所有肉類消費的60%。)中國目前有足夠的豆子供豬吃不到兩個月。美國陸軍農業官員Gustavo Ferreira表示,購買量的迅速增加可能表明,中國正在為衝突做準備,尤其是如果這些購買量沒有與牲畜產量的增加相匹配,或者與市場趨勢背道而馳的話。
其中一些活動可能很難看到。例如,中國糧食儲備的規模就備受爭議。當涉及到金屬時,挑戰可能更大。鈹和铌等元素被用來制造軍用裝備。鉑和鈀用於發動機。由於中國的消費模式尚不清楚,因此很難說中國擁有多少這些金屬(其中大部分是進口的)。
與燃料和食品一樣,不尋常的金屬購買模式可能是一個信號。中國出口的變化將是一個更明顯的指標。中國可能會更加不願意放棄對許多技術至關重要的稀土金屬。中國幾乎壟斷了其中的許多產品。7月,中國宣布對镓和鍺這兩種用於芯片的金屬實行出口管制。不過,這是中國與美國科技戰的一部分,並不是一場即將到來的熱戰的跡象。
中國從一些國家購買許多商品,這些國家可能不會介意中國入侵台灣,也不會遵守西方主導的禁運。他們可能想讓中國在戰爭中盡可能地自給自足。
類似的想法也滲透到了中國對待金融體系的方式中。它引入了一種跨境支付機制,如果有必要,可以繞過西方金融機構——盡管目前大多數交易仍通過外國平台進行。中國及其國有企業越來越多地推動貿易夥伴以人民幣簽訂合同,以減少中國對美元的依賴。如果中國在為戰爭做準備,它可能還會把外匯儲備從美元和歐元轉移到黃金等更難隔離的資產上。
金融市場對地緣政治危險的反應往往較晚。但如果投資者聽到中國計劃的風聲,就會出現資本外逃。政府可能會收緊資本管制。政府實體還將把海外托管人持有的資產變現,並將收益匯回國內。他們可能會違背一些海外投資或延遲付款。在攻擊發生前的幾天,政府可能會凍結在中國的所有外國資金。
《經濟學人》稱,其中一些行動可能來得太晚,無法成為有用的戰爭信號。其他指標可能被證明是虛幻的。政府為封閉艙門所做的努力可能會被誤認為是更糟糕的事情。在某種程度上,這就是問題所在。中國戰略的一部分是讓世界相信,中國即使不打算入侵台灣,也已經準備好並且願意入侵台灣。但它的行為有可能證實西方分析人士最悲觀的假設。
其最後總結道,上次冷戰期間就是這樣。1983年,北約舉行了一次軍事演習,最終以模擬核攻擊告終。根據克格勃已經確定的那種指標,一些蘇聯官員擔心那次演習可能是為了掩蓋真正的行動。今天,隨着中國大陸入侵台灣,西方分析人士必須小心,不要受到自己的確認偏見的影響。但是,如果經濟和金融指標,連同衛星圖像、信號情報和人力資源,能夠幫助美國及其盟友預見戰爭的到來,或許他們就能阻止戰爭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