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X168財經報社(北美)訊 一項調查顯示,隨着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續和防疫封鎖措施令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前景變得黯淡,近四分之一的在華歐洲企業正在考慮將投資轉移出中國。
中國歐盟商會周一(6月20日)發布的報告顯示,接受調查的企業中,約有23%正考慮將目前或計劃中的投資撤出中國。這項調查是在4月底進行的,當時上海仍處於停工狀態,吉林等地的限制措施幹擾了商業活動。
(圖源:中國歐盟商會、彭博)
該商會稱,在調查中,重新評估在華投資選擇的歐洲公司數量達到10年來的最高水平,也是2月份調查中11%的兩倍多。約372家企業參與了4月份的調查,而620家企業參與了2月份的調查。
報告稱,在世界許多地區都在走出新冠肺炎疫情之際,中國的不可預測性對在中國做生意的公司來說是“有毒的”。
中國商會副主席許倍帝(Bettina Schoen-Behanzin)說,中國目前的“動態清零”政策“讓總部別無選擇,只能尋找其他地點”。“世界不會等待中國。”
許倍帝說:“今天中國唯一可以預測的就是它的不可預測性,這對商業環境是有害的。”
(圖源:福布斯)
許倍帝說:“越來越多的歐洲企業暫停在中國的投資,並重新評估他們在市場上的頭寸,因為他們想看看這種不確定性會持續多久,許多企業正在尋找其他目的地來進行未來的項目。”
根據與羅蘭貝格(Roland Berger)合作最新發布的《2022年歐洲企業在華商業信心調查》,盡管大多數在華歐洲企業在2021年實現了正營收和盈利,但對大多數企業來說,做生意變得更加困難。
羅蘭貝格與歐盟商會共同撰寫了這份報告,該公司全球董事總經理德普克斯(Denis Depoux)表示:“中國對大多數歐洲企業來說仍然至關重要,既作為具有強大競爭優勢產品的出口,又作為一個強大的工業生產基地。規模太大、太重要了以至於不能縮小,但需要一個整體和穩定的框架。”“內外商業環境都有所惡化,2022年超過13%的受訪者認為在中國做生意更困難,甚至在新冠病毒重燃之前,這與中國對他們的關鍵作用形成了鮮明對比。”
歐盟商會今天在一份新聞稿中說:“隨着世界其他地區恢複到大流行前的正常水平,以及中國嚴厲的防疫政策加劇了經商的挑戰,許多歐盟商會成員質疑他們願意在中國籃子里放多少雞蛋。”
歐盟商會表示:“為應對中國新冠肺炎戰略和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導致的不斷增加的不確定性,並最大限度地減少受到潛在地緣政治衝擊的影響,歐洲企業的中國業務正日益被孤立。”“有計劃將供應鏈引入中國的受訪者,是那些尋求將供應鏈剝離到國外的受訪者的8倍。”
三分之二的歐洲企業在2021年實現收入增長;不過,調查發現,60%的受訪者經商難度也同比增加。
新冠病毒是企業在2021年面臨的首要問題,占49%;調查發現,中國經濟放緩是排名第二的問題,占24%。半數受訪者表示,2021年的商業環境變得更加政治化;42%的公司表示,監管障礙導致錯失了商業機會。
在考慮轉移投資的公司中,16%的公司說他們正在考慮遷往東南亞,18%的公司說他們正在考慮遷往亞太地區的其他地方。約19%的企業稱將遷往歐洲,12%的企業稱將遷往北美,11%的的企業稱將遷往南亞。
中國已經開始放松對新冠疫情的一些限制,但經濟複蘇好壞參半。5月份,工業生產意外增加,而消費支出和房地產市場繼續收縮。今年剩餘時間的前景仍然不確定,因為中國繼續依賴封鎖和其他限制措施來遏制新冠疫情。
外資企業在這些限制措施的打擊下舉步維艱:今年1至4月,在華外資工業企業利潤下降16.2%,遠低於中國民營企業0.6%的降幅。在此期間,國有企業的利潤增長了13.9%。
許倍帝表示,目前還不清楚經濟的兩大主要驅動力——房地產和汽車行業何時會複蘇。她補充說,歐洲企業正在重新評估自己在市場中的地位,他們在等待,看這種不確定性會持續多久。
美國公司最近也報告稱面臨挑戰。上海美國商會本月早些時候調查的制造業和服務業企業中,只有31%的企業說它們在全面運營。在那些沒有滿負荷運轉的公司中,大多數報告說工作人員很難去上班。
中國歐盟商會報告的其他亮點如下:
在4月份的調查中,近60%的受訪者下調了今年的收入預期,稱受到中國疫情防控的影響;
約78%的受訪者表示,由於中國的新冠疫情戰略,中國的商業環境吸引力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