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X168財經報社(香港)訊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首席經濟學家Gita Gopinath警告稱,新興市場無法承受類似2013年“縮減恐慌”(taper tantrum)市場混亂的重演,當時美聯儲暗示比預期提前退出貨幣刺激政策,引發全球市場動蕩。
“他們(新興市場)在很多方面都受到了衝擊,這就是為什麼他們承受不起主要央行引發金融市場某種程度恐慌的原因,”Gopinath周日在接受英國《金融時報》采訪時說。
Gopinath發表此番言論之前,美聯儲主席鮑威爾上周五表示,如果美國經濟總體上符合預期,美聯儲可能在今年開始縮減資產購買規模。
美聯儲此前承諾將保持其基準利率在接近零的創紀錄低位不變,同時繼續其資產購買計劃,至少以目前每月1200億美元的速度,直到就業和通脹方面取得“實質性進展”。
Gopinath在強調中低收入國家面臨的經濟壓力的同時還警告稱,如果通脹在美國成為一個更有害的問題,並迫使美國突然采取收緊貨幣政策的舉措,可能會帶來潛在後果。
“我們擔心的是,通脹率將遠高於預期,這將要求美國更快地實現貨幣政策正常化,”她說,並補充稱,央行官員需要經常就他們的政策方向提供“非常清晰的溝通”。
2013年,當時任美聯儲主席貝南克(Ben Bernanke)首次提到美聯儲縮減資產購買步伐的想法時,美國國債收益率突然走高,新興市場資產遭到大幅拋售。
“新興市場仍然容易受到美聯儲縮減購債規模的影響,因為對美國經濟支持的減少可能導致全球金融狀況收緊,”國際金融研究所經濟學家Jonathan Fortun在本月早些時候的一份報告中說。
“盡管前景黯淡,但我們相信,危機蔓延的風險沒有2018年新興市場拋售期間或2013年縮減恐慌期間那麼嚴重,”Fortun說,指出未來幾個月,注意新興市場政策可信度的重要性將是很關鍵的,尤其是在利率上升的情況下。
IMF前首席經濟學家、現任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教授Maurice Obstfeld認為,疫情尤其衝擊中低所得國家,原因是從疫情爆發後,這些國家的債務水準上升。根據國際金融協會(IIF)的數據,大型新興經濟體平均政府債務相當於GDP占比在2020年從52.2%提高至60.5%,這是有紀錄來最大增幅,但也協助了這些國家度過疫情。
其中許多國家目前的狀態比2013年縮減恐慌時來得好,包括外匯準備更多、預算和國際收支情況更佳,有助於強化抵禦能力,但是可能仍擋不住大型衝擊。
Obstfeld說:“如果他們受到美元融資條件緊縮情況突然加劇,且資金流逆轉,在疫情仍持續之際,可能會是相當具有破壞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