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日經報道,2023 年,隨着房地產行業的長期低迷波及其他行業,中國上市公司的淨利潤五年來首次受到打擊。根據大智慧的數據,中國大陸約 5,200 家非金融類上市公司去年的淨利潤總和為 2.85 萬億元人民幣(合 3,940 億美元)。這相當於減少了 1,000 億元,降幅為 3%。房地產業的困境給鋼鐵企業和其他行業帶來了壓力,而汽車行業則迎來了電動汽車浪潮。
與此同時,1-3 月份的淨利潤同比下降了 5%,這表明在中國經濟面臨通縮壓力的情況下,企業盈利複蘇緩慢。
去年,房地產公司淨虧損 135 億元,這是 2000 年以來首次出現虧損。
2020 年中國政府對房地產行業實行貸款限制以來,一系列開發商破產,公寓延遲交付。
國有和私營開發商目前都面臨着日益嚴重的債務問題。國有背景的綠地控股淨虧損 95 億元人民幣,並拖欠償付一筆美元債券。一些陷入困境的開發商,如恒大集團和碧桂園控股,都在香港上市,這意味着整個行業面臨的挑戰可能比內地上市公司的數據所顯示的更為嚴峻。
據說,房地產業及相關業務約占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 30%。去年,鋼鐵公司的淨利潤下降了 13%,有色金屬公司下降了 29%。石油和化工企業下降了 18%。
機械制造商的淨利潤下降了 0.2%。去年,在動態清零限制解除後,中國經濟活動有望反彈。但房地產價格繼續下跌,尤其是大城市以外的地區,許多公司在進行資本投資時猶豫不決。
政府在下半年推出了刺激措施,幫助加快了實際 GDP 的增長,實現了 5%的目標。但這對企業盈利的提振作用有限。
與此同時,汽車行業卻出現了大幅增長。包括零部件供應商在內的 282 家公司去年的淨利潤增長了 48%,達到 1,315 億元。
與特斯拉競爭全球電動汽車銷量第一的比亞迪,淨利潤猛增 81%,達到 300 億元。這家中國汽車制造商一直在擴大全球市場份額,通過規模來彌補大幅降價帶來的損失。
全球最大的汽車電池生產商寧德時代的淨利潤增長了 44%,達到 441 億元。
依賴消費支出的行業也表現堅挺。消費電子行業的利潤增長了 14%,食品行業增長了 17%。迫在眉睫的挑戰是,在消費支出失去動力之前,如何解決年輕一代的失業問題以及房地產低迷帶來的負面財富效應。
中國企業的資本效率停滯不前,股本回報率下降了 0.7 個百分點,降至 7.7%。這使得中國落後於日本和美國,後者的投資回報率分別超過 9% 和 18%。
政府正在擴大對國有企業的撥款,發出了追求規模而非效率的明確信號。雖然大規模的資本投資和研發有助於增強國際競爭力,但並沒有直接轉化為相應的收益。
自 2022 年秋季以來,國內批發價格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因此企業紛紛轉向出口。第一季度,中國鋼材出口同比增長 30%。
對此,拜登呼籲對中國鋼鋁征收三倍關稅,作為反傾銷措施。歐盟已開始審查中國電動汽車制造商是否受到不公平補貼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