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殖民主义系列4:中国成为奢侈品品牌的代工厂 剥削剩余价值已是常态

文 / doris 2014-08-25 09:02:22 来源: 高级定制杂志社

奢侈品世界“代工厂”——剥削剩余价值

在普拉达向港交所提交IPO申请时,其保荐人高盛的一份报告披露:普拉达仅生产两成的制成品,其余均外包生产。虽然高盛没有指出具体的外包地,但各路媒体很快曝出,中国的东莞和中山便有其代工厂。有圈内人士指出,普拉达在中国代工已是业界心照不宣的秘密。

这并不是一个品牌的现象,也不是第一次关于“奢侈品中国代工”的曝光。早在2009年,《环球奢侈品报告》就显示,60%的国际奢侈品品牌在中国拥有自己的生产线,只是有些企业开诚布公,而大部分对此还是讳莫如深的。

早在六年前,英国品牌巴宝莉(Burberry)不顾英国国内多重阻力关闭了其位于南威尔斯朗达谷地区的英国主要厂房,将生产线正式迁往中国的广东深圳。美国的寇驰(Coach)也曾公开承认其在中国的产能占全球80%。

这些还只是冰山的一角,更多的,是那些选择在位置偏远的加工厂,把工场分隔成不同工序车间,甚至连工人也不知道在为大牌代工的品牌商。一如知名度大热的普拉达,一出上市的戏码,牵扯出了很多令人将信将疑的信息,阿玛尼的副牌Armani Exchange、拉夫劳伦的POLO衫、LV手袋的皮料缝接……

事实上,奢侈大牌将工序甚至成品外包给中国,是20世纪90年代起就存在的事情。那时经济全球化开始加速,很多家庭作坊模式的西方一、二线品牌在扩大生产规模的过程中运作不了,便相中了中国制造业流水线上的廉价操作。

业内人士透露,欧洲服装生产厂工人每小时工资平均约为20美元,而且工作时间固定,而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不过是意大利的1/20,还可以经常加班。国际贸易中的“剪刀差”,在西方奢侈品进军中国市场的过程中再次形成,下端是在中国被极力压低的原料价格,上端是西方奢侈品企业大幅抬高的成品定价。

也许有人会说,中国作为价值连城的奢侈品的代工厂,难道不能分享点剩余价值吗?经济学告诉我们,制造的价值,在整条产业链上通常不超过10%,而对于奢侈品这种可以任意定价的垄断性产品,中国代工的所得甚至远不及10%。

[此文由“高级定制杂志社”授权FX168财经网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

分享到:
FX168财经APP下载

关键词阅读:投资指南投资理财

我有话说:

用户
登录